我市要设计一条古城旅游线路

不久的将来,在温州老城区将出现这样一条文化体验和旅游线路:去海坛山、华盖山、松台山等公园看温州独有的斗城风貌,再去禅街、五马街、公园路等历史文化街区逛吃逛吃,最后去滨江公园观赏瓯江美景……日前印发的《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透露,温州正在规划这样一条古城旅游线路,以推进古城历史文化环线建设。

《规划》建议,依托禅街-五马街-公园路改造提升成果,串联斗城风貌带、滨江带状公园,构建古城历史文化展示环,将历史文化街区与斗城风貌带游览线路相串联,形成古城文化体验和市民日常休闲游览线路。

截至2020年10月,温州共有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1处、省级2处;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2处、省级7处;历史文化名村和街区国家级4处、省级26处。

“三名”危房整治有困难,可获补贴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健全温州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相关配套法规,力争编制出台《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完善“三名”保护的体制机制,形成制度保障;明确开展“三名”排危攻坚战、多元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建设等建设重点。

《规划》建议,完成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的危旧房普查,形成危旧房档案。建立县(市、区)两级联动老旧危房排危加固专项补助资金和管理委员会,对名城名镇名村内部分经济能力不足的私房业主,在危房整治时给予一定的补贴,并监管资金的使用和流向,确保专款专用。加快对名城名镇名村内涉及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等遗产高地的危房征收工作,加强排危加固或修缮,作为未来活化利用的储备公产。

历史文化街区居住环境有望改善

温州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各种功能高度聚集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人口仍然过度聚集,居住人口密度高、外来人口多、结构复杂、人口疏解压力大,远未形成与历史文化相适应的和谐宜居环境,优质公共服务设施转移速度滞后。

《规划》建议,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化保护建设,重点推进街区的居住环境改善、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提升、公共空间改造等方面的工作,累积整治更新经验,形成适合温州的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方式,并逐步在市域内进行推广借鉴。

力争完成花园巷等改造提升

“十四五”期间,温州将力争完成古城花园巷片区、庆年坊片区、朔门二期等改造提升工程,以及龙湾寺前街、瓯海瞿溪老街、梧田老街保护等建设工程。指导各县(市、区)完善古城古镇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梳理打造公共开敞空间,提升整体风貌。

未来5年,温州将完成解放街、纱帽河、柴桥巷和登选坊等四大历史街巷保护整治工程。

此外,《规划》还将严格督查并考核“三名”保护情况,将“三名”保护成效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纳入各市(区)年终绩效考核及机关部门职能工作绩效考核。(记者 何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