鄣吴上堡村打响金鸡岭战斗—— 莽莽青山诉说红色故事
采访组上山探寻老战壕
张友根家下方位置的小溪边
金鸡岭古道
资料图
采访当地老人
莽莽青山,无声诉说着红色故事。
鄣吴镇上堡村的金鸡岭,是第一次反顽战役的战场之一。近期,《青年记者走进红色地标》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采访组来到上堡村,循着林间古道,寻访那段红色记忆。
探寻老战壕
从金鸡岭的半山脚顺着古道往上爬,就是曾经战斗打响的地方。如今,那里还遗存着一道战壕。
据村里人介绍,古道原本是茶马古道,清代诗人王显承在《原乡竹枝词》中写道“金鸡岭上半规衔,目断龙江送客帆。为买新丝织罗绮,翻教凉露湿征衫。”从诗中可知,这是条古代贩丝商人的主要通道。一路往上,古道宽仅一两米,由石头铺设而成,经历了数百年,有着历经沧桑的古朴质感。
“这里就是金鸡岭战斗的一个战场。”一边走,上堡村党支部书记徐成贵一边和我们介绍。1945年,为执行“对日战略反攻,驱除敌寇,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指示精神,新四军苏浙军区向浙西敌后进军,在向广德挺进过程中,遭到顽军62师、浙保二团和忠义救国军等五个团围攻。1945年2月15日,顽军62师抢占鄣吴上堡东面的金鸡岭、大青山、小瓜岭,向新四军展开猛烈进攻。新四军三纵队全部投入战斗,天目山第一次反顽战役由此打响。
在山顶一角,依稀可见几处用石头堆砌的小高地,据说是当时架机枪所用。而战斗物资和伤员,则通过茶马古道运送。
战斗结束后,上堡村许多村民都在金鸡岭山上捡到子弹壳等物件,“小时候经常来山上玩,还捡到过子弹、军帽及其它新四军战士用过的物品,后来全部交给孝丰革命烈士陵园保管了。”徐成贵回忆说。
浴血展英姿
当年,率先参加金鸡岭战斗的新四军部队,就借住在山下村民张友根的家里。
下山后,在张友根家下方位置的小溪边,曾任上堡村党支部书记的吴炳林老人特意赶来,把他从多年前就开始挖掘和记录的这段历史娓娓道来。
“战斗打响的那一天,正是大年三十,天将亮未亮时,山上就响起了枪声。”老人说道,我们先上去的部队连早饭都没吃,马上穿上衣服、拎着枪就冲上去了。
从早上打到下午,战况相当激烈,据老人回忆说,“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马上就补上,打得非常勇猛。”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新四军战士一度与顽军展开肉搏。因为人数上的悬殊,新四军采取迂回策略,在村里找了两位向导,爬山涉水从左右方包抄顽军。
“向导一个叫张泽勇(音译) 、一个叫李永根(音译),两个人都很勇敢,带着部队沿小溪摸上去,从半山腰迂回到敌人的右侧高地,最终将敌人击溃。”吴炳林老人回忆道。
金鸡岭战斗打响后,地方老百姓积极配合,组建了担架队。在战斗中,他们配合部队,在战场上抢救伤员,将受伤的战士安置在一间老房子里,随后运到鄣吴的战地救护所。
杉树祭英魂
在第一次反顽战役中,金鸡岭战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战役,对于巩固整个浙西根据地以及对新四军向东南革命根据地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博物馆研究员程永军认为。
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新四军在战斗中伤亡较大。今年82岁的吴成林老人回忆说,战士们牺牲后,村民们都非常伤心。“有一位连长和两位战士牺牲了,老百姓就买了木板,自己做棺木,一边钉一边哭,烈士遗体装进棺木后,老百姓就帮忙安葬;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牺牲的烈士,村民们还在烈士墓边上种下了一棵杉树。”老人说。
孝丰革命烈士陵园成立后,烈士墓也随之迁入,但那棵杉树依旧保存下来,至今挺立在吴炳林老人房子的对面。吴炳林,自己每天一早推开门,第一眼就可以看到那棵杉树,而看到那棵树,就自然而然会想起金鸡岭战斗,想起我们的新四军战士。
“好在,我想我们可以告慰这些先烈了,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这些年来,上堡村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好,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吴炳林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