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湖”的“七十二变”

下了高速,开到海宁市袁花镇夹山村的路上,路边忽而出现了一副迤逦的山水画让人移不开眼,行至画深处,水天一色,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蔚蓝的天空。

然而,眼前秀丽无比的“神仙湖”曾经历过从砂石漫天的采矿场到“低散乱”企业集聚的“湖区经济带”,再到碧波荡漾的神仙湖的巨变。可以说,神仙湖的发展之路是夹山村从补短板到强示范,在绿水青山之间寻求出路的一部奋斗史。

矿坑“逆袭”变身“颜值担当”

高山流水,绿树成荫,碧波荡漾,神仙湖的景色美不胜收。在嘉兴这样的平原地区,这般绿水青山实属罕见。

“别看我们袁花镇夹山村的湖现在这么美,十几年前这片庄康岭区域曾经是满目疮痍的矿区。”村民冯敬明告诉记者,嘉兴素以鱼米之乡闻名天下,而夹山村则靠山吃山,开山采石是村里的支柱行业,大片石料开采场集聚于此,冯敬明那时候就是一家采矿场的会计。

冯敬明回忆,开山采石主要用炸药,炸药开炸前,会有专人拉响警报,安全员及时清场,所有人都躲进安全棚,而后工作人员发号示令:“可以放炮了!”伴随着“嘭”的一声,脚下的土地随之一震,时不时还有碎石、粉末乱飞。

作业之时,“轰隆隆”的开采声,空气中弥漫着的白色粉尘,一直印刻在很多夹山村老村民的记忆中。

“白色粉末以及炸药带来的强烈震感,都会对村民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矿石又是不可再生资源,这样的发展道路不可持续!”夹山村党委书记冯海波介绍。

2011至2013年,夹山村转变发展思路,陆续关停了村里的5家采矿场。为带动全村经济,夹山村极力推动民营企业,在矿旁建起了“湖区经济带”。

随着小企业的集聚,庄康岭区域形成了以五金制造、PVC等行业为主的企业集群,随之而来的污水、废气不经处理直排,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小影响。“湖边的企业经营了几年后,村里的收入是有了支撑,但村里环境越来越差,我们发现这样的发展模式也不行。”冯海波表示,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夹山村也要走以生态为引领的绿色发展路线。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更是发展的底色。2018年袁花镇开展“低散乱”行业整治,此项工作在全镇范围迅速铺开。夹山村也集中腾退拆除了庄康岭区块内的企业和违建,全村复垦土地100余亩。

矿坑“披绿装”变身“聚宝盆”

从靠山吃山到发展民营企业,再到“腾笼换鸟”,夹山村走起了生态富民之路。夹山村的绿色转身,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剪影。

腾退的土地指标为袁花镇美丽城镇建设“腾”出了发展空间,也为夹山村“腾”出了未来。

“通过‘低散乱’整治和‘腾笼换鸟’,我们村通过‘飞地抱团’,在双丰工业园区建造了2.3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在阳光科技小镇小微企业园,也购置了一些经营性物业,实现了土地指标的盘活。”冯海波介绍,这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标准厂房和物业运营顺利的话,今后这些置换来的固定资产每年可为村里带来近500万元的收入。

一子活,满盘活。做活土地文章,尝到了发展甜头,夹山村涌动着绿色浪潮。

腾退“低散乱”后,袁花镇打算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打造一个生态郊野公园。夹山村以自然生态修复为主,人为修复为辅的方式对矿区进行了生态治理。经过多年的修复,原有的矿区形成了目前的“神仙湖”水域。“神仙湖”生态公园总面积1975亩,湖面1120亩。

如今,湖水水质清澈,风景秀丽,村民们也被湖畔景色吸引,环湖步道成了村民们散步锻炼的首选地,神仙湖也成了村民的骄傲。

“现在的神仙湖可是咱村的骄傲,不仅成了海宁的一个网红旅游景点,还是个新晋婚纱摄影基地,同时还吸引了很多从杭州、上海等周边地区慕名而来的游客。周末湖边常常欢歌笑语,帐篷林立。”夹山村村民张子祥告诉记者,听说接下来还将集中打造旅游景区,相信神仙湖的名气会越来越大,游客也会越来越多。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昔日的矿区正在向着“聚宝盆”转变。

目前袁花镇正在打造侠客小镇,作为金庸的故乡,村里的神仙湖也是规划中的一个点。接下来,将定位为服务周边居民及游客的生态休闲主题公园,把神仙湖打造成袁花的“后花园”。

而与神仙湖相隔不远,还有一块块“共富田”。日前,记者来到田间,一眼就看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黄瓜藤,藤上挂着的黄瓜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些“共富田”就是为村民增收而设立的“NI+菜园子”——“共富菜园”。

“我们村不少村民都在菜园里劳作,还有技术专员来指导,收来的蔬果已经联系好买家了。2019年,他们每户增加了近2000元的收入。”张子祥说,今年上半年村民们种了黄瓜,现在黄瓜收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还会种萝卜和榨菜,今年又能增加不少收入。

“NI+菜园子”是夹山村利用闲散土地,为村里的相对低收入农户打造的。从生产组织、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全方位为群众服务,带动20余户农户参与。2019年共收益35000元,最多农户收益3780元,预计今年每户农户平均收益约4000元。

记者手记:

让绿色成为嘉兴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夹山村的逆袭发展之路是嘉兴生态环境美丽蜕变的一个缩影。

21世纪之初,嘉兴的生态环境一度是嘉兴之痛。2012年,嘉兴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不合格的地市,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而后嘉兴涅槃重生,历经近10年的勠力同心,变“薄弱点”为“闪光点”,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打开一条属于自己的通道,蹚出了一条兼顾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发展新路子。

嘉兴启动实施“五水共治”后,嘉兴水质迎来巨变。去年,嘉兴市控断面三类以上水体占比91.8%,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空气质量方面,通过推进“五气共治”,嘉兴PM2.5浓度从2013年的6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28微克/立方米。嘉兴还投入80亿元建成46个垃圾固废处置项目,成为全省首个“垃圾焚烧处置县(市)全覆盖、垃圾处置零填埋”标杆市。

嘉兴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在全国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早在2016年,公众参与环保的“嘉兴模式”就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写入报告中,嘉兴的“民间闻臭师”、鼻标代替国标是持续深化环保公众参与的“嘉兴模式”的体现,在嘉兴全市推广的同时,吸引了国内外环保力量的关注。

在如此多的“硬核”举措下,嘉兴连续两年“蝉联双冠”——同时获得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和“大禹鼎”。

生态环境的改善市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嘉兴市民获得了蓝天碧水满满幸福感的同时,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提升分值也连续两年列全省第一。

曾经的养猪大村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嘉善县姚庄镇横港村等也和夹山村一样,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转型,乡村环境发生了“美丽蝶变”后,如今都变成了乡村旅游打卡点,吃上了“生态饭”。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嘉兴实现凤凰涅槃后,一个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繁星闪烁的大美嘉兴正在缓缓走来,嘉兴也正朝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先行市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