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绍兴古城的历史文脉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作为城址2500多年未变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越城区,拥有一二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随处可见,但是有多少是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或许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不少古建筑默默地藏在街区小巷与乡镇村落中。
历史建筑的“护身符”
2012年,在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下,绍兴文理学院建筑学系30余名师生开始了历史建筑普查工作。每到暑假,他们就在古城环城河内“扫街”,主要任务就是把每处历史建筑的年代、面积、功能、历史典故等,清晰仔细地记录下来,编制名录,给每处古建筑做一张“身份证”。
“我们做这项工作并不只是为了学术研究,也是为了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越城。只有先了解建筑,才愿意去保护建筑。”绍兴文理学院建筑学系主任贺一烽说。如今,他们把历史建筑普查名录编制工作覆盖到了整个越城区。
2018年,越城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公布。从此,55处历史建筑有了真正的“保护名分”。今年6月4日起,越城区首次启动古城内的历史建筑挂牌工作。牌面设计与历史建筑相得益彰,右上角采用越王剑上“越”字鸟篆铭文,右下角雕刻绍兴市花——兰花。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欢表示,古城内第一批55处历史建筑的挂牌将在7月15日“绍兴古城保护日”之前完成。
留住过去,拥抱未来
越城区不仅有古城,还有古村。为便于将历史建筑“成片保护”,绍兴文理学院的师生团队继续接力,把走访范围拓展到古城外,采用“分区集中”的遴选方法,确定鉴湖街道为越城区第二批历史建筑的主要推荐范围。日前,该街道22处历史建筑名单公布。
来到鉴湖街道秦望村筠溪下周家58-59号民居,一进门斗,民国的浓郁风情便扑面而来。房屋临山而建,郁郁葱葱,小院天井,重檐立面,门窗雕花精致,主体建筑面阔五间,室内地面用瓷片拼成聚宝瓶、如意等吉祥图案。
建筑里面不仅有民国风格的工艺,还有绍兴人朴素的价值观。住在该民居的周建堂老人,出生于1940年。聊起在这幢房子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他说,他在这里出生,到现在还记得9岁时,和堂兄弟们在二楼窗台望见远处解放军进入绍兴城、绍兴解放的场景。
周建堂老人说:“我们家的房子从我爷爷手里传下来到现在,中间我们也修过几次屋顶,现在政府能够将它们保护起来,我十分高兴。”
如果不能留住过去,就难以较好地拥抱未来。为了留住过去的建筑,鉴湖街道开启网格化走访,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在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计划以古村落台门文化为特色,开发乡村旅游。“目前已有三四批客商前来考察洽谈,他们都非常感兴趣,希望我们能够保持建筑的原貌,不要随意改变它们。”鉴湖街道社事办主任胡美丽说,“如果它们和景区村的打造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和古城区有一个很好的联系,那么这个乡村未来的发展可期。”
数字化的新视角
越城区肩负着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硬核”时代使命。如何按照现代化的标准为古城赋能?在越城区数字化改革的大趋势下,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也是古城发展的一个方向。
日前,市名城办对古城全域范围内的古建筑进行全息三维扫描和实景建模,重建了一座座“数字老宅”。该系统荣获了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市名城办名城研究室主任陈军表示,绍兴古城内历史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一旦发生建筑坍塌、火灾等事故,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有了这个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全方位展示历史建筑,还可以为后继开展历史建筑修缮提供准确依据,用数字技术留住越城历史建筑的DNA。
为了让市民也可以跟着全景数字模型一探老宅的奥妙,越城区数字化保护利用迈出新步伐,开发了“绍兴古城”App,可以为用户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的文旅向导服务。越城丰富的文化资源被赋予数字化的新视角和新应用,千年古城与数字新城的融合,也给古城延续“文脉”开辟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