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绘出小康生活新画卷
盛夏时节,走进丽水的广袤乡村,随处可见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田间地头绿意盎然,农家庭院错落有致,休闲广场设施齐备,合作社里欢声笑语……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处州大地生动呈现。
2020年,丽水农民收入增幅全省“十二连冠”,低收入农户增幅全省“五连冠”——这张亮眼的成绩单,见证着丽水乡村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与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一路走来,丽水探索出了一条从生态美到产业美再到生活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面向未来,丽水正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不断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农村集体经济有家底
2017年,丽水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全面开展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此后,全市上下创新物业创收、三资管理、闲置资产盘活等“十大模式”,趟出了一条带有鲜明丽水特色的“消薄”之路。
“我先把羊送过去,专门从县城请来的师傅还等着呢。”近日,67岁的松阳三都乡上田村村民宋水旺,用扁担挑着一头刚宰杀好的羊,顾不上答话便步履匆匆地扎进了农家乐的大厨房里。这头羊,是住在附近民宿的游客向村里订购的。
住进时尚民宿,在梯田里参与农事体验,端午茶怎么做、茶叶如何采摘……如今的农村,处处都让城里人感觉新鲜而流连忘返。
然而,3年前的上田村可不是这番模样。囿于基础设施差、产业缺乏,村民们大多数选择外出打工,常年人没住的老房子年久失修,让小山村更显破败。
2018年,松阳将上田村确定为“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单位,将村里所有老房子统一流转、修缮,由村民、村集体和政府联合,成立了村级乡村振兴开发有限公司。村民以实物或现金出资,当起了股东。
“以前在城里打一份工收一份钱,现在是打一份工收三份钱。”说起生活的变化,村民包建红一脸笑意。她们家以老房子入股,改造建成农家乐大食堂,她在这里当上了服务员,每年还能定期收到分红。随着游客慕名前来,她们家的笋干、萝卜干等“土特产”也成了抢手货。
“‘三产融合、共建共享’这关键一招,激活了偏远山村整盘棋。”据三都乡党委副书记张旭军介绍,随着沉睡的绿色资源变成了能生出金山银山的资产,保守估计已为全村带来了200万元增值。
在遂昌,西山头村成立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西山头辣椒”商标,实现年加工辣椒产品100吨、产值300万元,2018年为村集体带来经营性收入7万元、农户人均增收6000余元。
在庆元,薰坑、九漈和高漈等7个行政村,利用巾子峰森林公园发展中蜂养殖业,为村集体每年增收40万元,带动近百户低收入农户参与经营,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从村级经济基础、区位特征、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丽水提炼了一批符合自身实际的山区“消薄”经验,形成了“兴办物业创收型、三资管理增效型、闲置资产盘活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抱团集中发展型、农旅融合创新型、资源开发利用型、新型能源助力型、县乡统筹托管型、红色党建增效型”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十大模式”。
三年来,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28.59亿元,新建集体经济增收项目1333个,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增收2.18亿元,农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和年经营性收入分别从2016年底的5.2亿元和2.09亿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0.02亿元和4.6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28%和30.26%。
农民脱贫致富有信心
对于青田县章旦乡兰头村村民来说,“平湖”这个名字很陌生也很熟悉。他们大部分人没去过平湖,但因为来自平湖的一笔笔资金,村里建起了一个个特色项目,让这不起眼的村庄,渐渐热闹起来。
兰头村常住人口仅六七十人,多是留守老人。“以前村里想要发展资金,得一层层打报告申请,难度很大。”兰头村党支部书记毛永强说,现在有了连续5年每年5万元的固定分红,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在村里发展旅游业了。
毛永强提到的这笔分红,正是来自于嘉兴平湖青田山海协作“飞地抱团”项目。按照约定,前五年以投资总额的10%作为固定收益。前年村里向银行贷款50万元入股建设产业园,如今已经拿到了两年分红。
当初,青田与平湖在全省率先探索跨地市“飞地”,即将青田的建设用地指标“飞地”到平湖,在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飞地”产业园。目前,平湖·青田“飞地”产业园一期消薄项目已完成建设,青田参与投资的156个经济薄弱村已收到固定收益1500多万元。
“飞地”“飞”来了资金外,还“飞”来了脱贫致富的老师。
青田高市乡东源口村曾是个经济薄弱村,但自从村里来了一位平湖的挂职干部金明喜,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在来青田挂职之前,金明喜是平湖市城投集团的一名干部,城市规划工作是他的老本行。刚到东源口村,他的“第一把火”也从村庄规划“烧”起。去年,村里改建游客接待中心、村小学改建民宿等10多个项目,增加了东源口村绿水青山的“吸金力”,一批农户学习旅游服务接待,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在平湖热销的水果玉米,很适合东源口村种植,而且生产周期仅需3个月,收获后还可以种植其他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去年秋季,水果玉米在东源口村试种成功。金明喜指导村里成立“平之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以科学方法种玉米。
为了打开水果玉米的销路,金明喜和村干部对接当地企业,带领村民学习直播卖货,一场直播就将4000多公斤玉米销售一空。
从成立专业合作社,到水果玉米种植销售,再到笋干、浙贝母等其他创收项目,东源口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不足5万元增加到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万元增加到2.1万元。
村庄宜居宜业有根基
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云和大坪小区搬迁户刘伟平笑容满面:“这里不仅住得好,看病、购物、孩子上学,啥都方便!”刘伟平永远忘不了2019年8月6日,那一天,他搭上了“大搬快聚”政策列车,搬进了大坪小区,“以前在山里老家住得很差,也找不到挣钱的路子,还得为孩子读书犯愁。”
万里重山难翻越,崇头曾经的痛点,正是丽水山区昔日发展面临的普遍困局。但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作为实施异地搬迁安置方式创新等五大专题扶贫改革试验的先行者,云和着力破解城乡二元“隔离墙”,助推更多山区群众“带权进城、安家落户”,并先后建成48个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完成农民异地搬迁3.88万人。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云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云和大搬快聚“挪穷窝”的故事,在丽水随处可见。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2018年9月,市政府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立足本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这意味着,异地搬迁工作必须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等,因地制宜促搬迁,为低收入群体同步谋划好可持续的生活与生存环境。
从那以后,丽水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科学制定标准、目标、方略,不断创新理念、方法、手段,循序渐进、持续用力、滴水穿石。
龙泉市小梅镇半边月村,是一个以种植水稻和食用菌、加工竹木制品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传统农耕村落,因产业没落人员外流,一度沦为“空壳村”“贫困村”。2019年,龙泉市在半边月村的际里、平坦、毛断3个自然村启动“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将搬迁村民安置到了中心村。
村民搬迁了,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拥有14559亩山林、832亩耕地的半边月村,在村民搬迁后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种植,村集体流转村民闲置的土地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引进种植了280余亩水蜜桃、480余亩绿色无公害水稻。
为了帮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龙泉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等新型经营主体纳入扶持对象,引导其通过生产资料流转、入股分红等模式与低收入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此外,还在搬迁下山的低收入农户中开展“菜单式”产业帮扶,对从事竹木抚育、家禽养殖的农户发放现金补助,有固定工作的低收入户,每个月还能领到相当于工资收入10%的“特殊津贴”。
村庄的发展风生水起,新兴工业区也不甘落后。去年年底,小梅镇牵头建起了青溪竹木加工小微企业园。“我们和大窑、骆庄、郑边等6个村拢指成拳建起这个企业园,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扩大就业,让更多搬迁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半边月村党支部书记童家统介绍,企业园已与庆元双枪竹木有限公司签订了承租合作意向书,“企业会针对当地竹木加工特点设置合适的岗位。”
海拔低了,生活质量高了,异地搬迁扶贫工作让丽水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兼享“安居”“乐业”,而在此过程中,昔日的贫困群众也充分发挥出主体作用,他们积极参与发展、共享发展、自主发展,不仅成为脱贫攻坚的受益者,也成为乡村振兴的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