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夹心层”难题怎么破?怎样给老旧小区换“新装”?

近年来,杭州对创新创业人群的吸引力日益增加,人才净流入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安居才能乐业。如何让这些优秀人才在杭州安心创新创业?日前,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健全多层次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专题协商座谈会,邀请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市政协各界别课题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租赁行业协会负责人、市民代表为破解大城市“住房难”出谋划策。

住房“夹心层”难题怎么破?

近年来,杭州不断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政策,已形成广覆盖、分层次、多元化,具有杭州特色的“三房三补”住房保障体系。【“三房”即公租房、人才专项租赁房和蓝领公寓,“三补”即公租房货币补贴、高层次人才购房(租赁)补贴和大学生租房补贴。】

“随着杭州人口的增长,住房保障的供需矛盾持续显现。”致公党市委会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保障性住房增速跟不上全市常住人口增速以外,由于前期部分住房选址分布、户型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人口聚集趋势不相适应,使得许多新承租家庭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相距较远,存在职住平衡问题。“要进一步加大保障的覆盖面,特别是加大对重点发展产业的新就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以及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医生、教师等公共服务行业人员租赁住房的保障力度,明确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的适用人员范围,提高保障的及时性、匹配性。”该负责人建议。

“我们要更加关注‘夹心层’的问题。这类人员既不能像中低收入家庭通过公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又不能像高收入家庭通过购买商品房来解决问题。”市工商联界别负责人提出建议,要加大力度支持企业筹建租赁房,选择典型企业或典型地区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有政策、有房子,还要有更加系统的管理,才能支撑住房保障高水平运行。” 民革市委会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认为,要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的平台,精确统计创新创业人群住房保障需求,精密制导各类住房保障规划、计划的制定,精准丰富住房保障供给;还要建立“常住居民经济状况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对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的人群,实行动态监管、梯度调整。

公租房、老旧小区设计和管理要更完善

“公租房政策让我们在杭州有了环境优美的住所!”座谈会上,市民代表、“新杭州人”崔军战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1998年,崔军战从河南来到杭州当兵,就爱上了这座风景如画的城市。2003年,他退伍后选择留杭务工至今。因为没有购买住房,崔军战一家每月要花2500元租住在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直到2017年,他们一家才申请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而且每月租金只要700多元。2018年,崔军战又通过积分落户政策把全家人的户口都落到了杭州。“现在我们一家都是杭州人了,幸福感满满啊!”崔军战在感慨的同时,也从实用性的角度,提出完善公租房户型设计的建议,特别是要扩大储物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

市政协委员王其的话题则聚焦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小区要焕发活力,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全年龄段的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让不同年代的人,在社区中互动共享。”王其认为,现在老旧小区普遍空间不足,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出台城市更新行动指导意见,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快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

王其委员的建议也得到拱墅区政协委员杨群伟的支持。“通过设施改善、功能提升、环境美化,从空间、环境、服务上给老旧小区换上‘新装’。”杨群伟认为,老旧小区的未来社区创建需有较大的投入,像全域监控的改善、适老化设施改造等,没有一定的社会资本或政策扶持难以持续。“我们只有提升老旧小区物业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和数字化创新能力,有效运营好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未来社区,才能使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可融合可复制。”杨群伟说。(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