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桐江名人 | 第十期 讲好钟厚故事,做好忠义文章
钟厚,字惠民,号德政,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出生于桐庐水滨乡里嵩山(今新合乡)。自幼颖异,读书过目成诵。及长,娴于武备,膂力过人,能左右射。年轻时与父兄,或积薪焚炭,生息富财;或造木编桴,通商裕国。由是家声日振,经济丰腴。当时,被人们称之为“赛陶朱”。
本期“品读桐江名人”将由李龙先生为大家讲述“忠救王”钟厚的故事。
一、讲好钟厚故事
关于钟厚这个人物,正史记载甚少,《宋史》似乎也少有涉及(未能仔细查找)。现在掌握的资料,主要存在于《桐江义门钟氏家谱》当中。家谱虽有隐瑕溢美的倾向,如5篇传序文、2篇碑记、18首赞诗等内容,但事迹大略却是不太会无中生有,即使是灵异事件,也是老百姓口碑相传,深信不疑的;而3道圣旨,更不会稍作改动。所以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对钟厚这个人物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人物身份和主要事迹定位,形成了5个故事核,并以此为载体,挖掘忠救王忠君爱国的忠义思想,弘扬钟厚舍身为国的忠义精神。
1. “赛陶朱”钟厚
“陶朱”是指范蠡。在帮助越王消灭吴国实现霸业后,范蠡即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泛舟五湖,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自号“陶朱公”,所以范蠡还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奉为财神,评价其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所以时人称钟厚“赛陶朱”,说明钟厚家底十分富有。
2.“游击将军”“大先锋”钟厚
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北方契丹屡次南侵,钟厚慨然曰:“大丈夫尽忠报国正在此时,安敢惧死哉!”毅然放弃富裕的家庭生活,投身于殿前都指挥使高琼麾下,进入抗击契丹入侵的斗争行列,以保卫国家的安全。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后被授予“游击将军”之职。
因为每次战斗钟厚总是冲锋在前,军士们对他敬爱有加,又称之为“大先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复入寇,初纵游骑掳掠,后萧太后与萧挞览率军围瀛州(今河北河间县),直犯贝州(今河北清河县)、魏州(今河北冀县)、澶州(今河南濮阳县),中原震骇。真宗皇帝赵恒听从宰相寇准、太尉高琼之言,决定御驾亲征,钟厚随驾前行。前军到了澶州,契丹统军大帅萧挞览自恃兵强,直冲宋军阵脚。钟厚随主将李继隆奋勇抗击,杀死射死数千契丹兵,余众向北溃逃。契丹主为避宋军锋芒,声言要遣使臣向宋主请盟求和,所以双方休战十余天。
此时,宋真宗驻跸在澶州城,准备接受契丹求和,并打算班师回朝。谁知正当宋军放松戒备的时候,萧挞览却暗中整饬精骑数千名来犯,直逼澶州城下。宋军来不及防备,兵将被杀死杀伤不少。钟厚闻讯,火速率部赶来助战,经过力战,终于杀退契丹兵,挞览中箭身亡,使真宗皇帝平安还都。而钟厚也受了重伤,终因流血过多不治身亡,年仅三十岁。
3. “忠救王”钟厚
到了真宗的儿子仁宗朝,契丹又背弃盟约入寇。仁宗追思澶渊功臣,于庆历三年(1043)下诏,“追封游击将军钟厚为忠救王”,诏曰:“朕惟崇德报功,国家大典,赐爵追封,朝廷之盛事。尔先阵亡游击先锋钟厚,当皇考亲征之时,正契丹猖獗之日,尔一介之士,奋勇斩贼,代主分忧,虽云阵亡,忠义显著,恤典未嘉,朕实悼之。兹特追封汝为忠救王,赐田里闾,立庙享祭,遣臣旌其门曰‘忠义之门’。钦哉!故敕!”时间是宋庆历三年十月十五日,由中书省吕夷简奉行。
所谓忠救王,就是忠心救帝驾而封的王。仁宗追思澶渊功臣,自然是有大敌当前以激励士气的想法,使更多忠勇之士能奋勇杀敌。且“忠义之门”的旌表,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激励作用是很大的。
4. “天官明王”钟厚
宋建炎二年(1128),高宗皇帝赵构改封钟厚为“天官明王”。其圣旨曰:“朕赞大统,轸念元勋,尔故封忠救王钟厚,先以忠勇为皇祖败契丹于澶渊,今以阴兵助朕攻却金虏于淮浙,同战军士恍惚共睹精忠大义,生死不殊,朕甚嘉之。兹特改封忠救王为天官明王,赐田一顷,立庙享祭,仍遣官旌其门曰:‘忠义之门’以彰我国家劝惩之典,服兹休命,永贲幽光,钦哉!故敕!”时间在大宋建炎二年三月十二日,由中书省臣李纲奉行。
这次改封,有个关键事件,那就是“以阴兵助朕攻却金虏于淮浙”。具体事件,似乎也未见正史,但在圣旨中出现,定然是事出有因。《桐庐县志》就有县域内芦茨菩萨陈杲仁以阴兵保护乡人的类似记载。而此次加封,表面上看,只是名称的改变,但其实是把钟厚从“忠救王”的“人王”的身份提升到了“天官明王”的“神王”的地位,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变。
5. 历代名人的评价
历代文人和达官对钟厚事迹歌颂的很多,也留下了一些作品。如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被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撰《忠救王庙碑记》;桐庐明代两部尚书、文敏公、姚天官姚夔也有《九王公诗集》:
胡骑长驱帝独征,寇公奋怒展神旌。
阏氏血落无成魄,可汗头悬不再生。
介石孤忠全国难,断金大节立军营。
今观决策澶渊处,夜夜风涛泣战声 。
而清乾隆朝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曾在曾新合设馆授徒的董邦达也和姚夔诗,歌颂钟公的忠义之举:
六龙万骑共长征,公独英雄死义旌。
存砥中流安赤甸,没将霖雨润苍生。
大清士子敛遗庙,弱宋恩纶表故营。
多少前贤凭弔后,松涛夜夜泣歌声。
乾隆三十二年(1767)桐庐县知县张图南敬撰《天官明王赞》。而桐庐县知事加一级的张坦熊于雍正元年(1723)题《天官明王序》,则高度概括了钟公的历史功绩和人格魅力:
壬寅(1722)春,余以勘山路由锺家庄,见夫溪流映带,有庙巍然。询之士人,佥曰“锺公神庙”,祈雨必应。癸卯(1723)季夏,弥月不雨。爰虔备香楮,至城之紫霄观。五日之内,获降甘霖,一时禾黍复甦,谓非神之力欤?阅锺家谱,知公生宋初,膂力绝人,勇也;澶渊之役,陷於阵难,忠也;南渡之后,阴魂破敌,义也;立庙享祀,捍灾御患,仁也。顾仁宗朝封忠救王,高宗朝又封天官明王,位已崇,名已著,奚俟后人之赞颂?为第躬承惠泽,福我桐民,敬献旗伞,恭勒匾联,亦祈仰酬于万一云。匾曰“致澤齊辉”,联曰:“禀天上之精英,但识尽忠报主,奚计他年膺显爵;司人间之保障,夙能济世安民,自宜此日颂灵神。”
6. 关于钟公庙的修建
早在洪武十三年辛酉(1380),浦江义门郑楷就写过《重修忠救王祠记》,剑术馀庆、馀惠兄弟在桕树坞口首建忠救王官吏,以及后代重修忠救王祠的事迹。2020年,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钟公庙又进行了重修,拓展总体规模,增加建筑高度,并塑像撰联,整饬一新。这真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在家为民还是在朝为官,都能忧国忧民,造福一方。钟公的精神,影响深远。
二、做好“忠义”文章
1. “忠义”的历史评价
现在的“忠义”是“忠贞义烈”“忠臣义士”的意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有“八德”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由于封建社会片面强调臣子对君父的忠,甚至变成“愚忠”,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如《传》对“忠”的释义就是“事上竭诚也”,再加上演绎和流传的关乎“忠”的历史故事,现在的国人一讲到“忠”,脑海里就不由浮现出“忠于主子”“忠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愚忠思想。尤其到了宋代以后,“忠”发展到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对于臣民来说,效忠是第一位的,而不论效忠的对象是否合理、合情、合宜。所以在现代文化价值里,“忠”似乎被抛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其实,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忠”,是忠诚,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公民对国家、人民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社会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义谓天下合宜之理”,是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而并非狭隘的不讲原则的哥们义气。
2.“忠义”的文化释义
什么是“忠”?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里,“忠”真的是只专注于对象却没有原则标准的“敬”和“诚”吗?
在儒家经典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朱熹《论语集注》解释说:“尽已之谓忠。”就是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说文》对“忠”的解释是:“敬也,从心,中声。”宋末真德秀进一步解释说:“忠者,尽己之心也。……忠,尽乎内者也。”元代戴侗训“忠”为:“尽己致至之谓忠。”
什么是“义”?“义”指的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也即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孟子·梁惠王》)。
有人从“忠”的字源学考察,认为忠的造字本义是内心公正,不偏不倚,不徇私情。从“忠”的古文献学考察,认为“中”是事物整体更是社会群体的核心所在,是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应该倾心向往和一致维护的地方。“中”在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标准,影响了儒家政治理想和思维传统——追求中正和谐,力倡思维方式上和社会实践中的“以中致和”。从 “忠”的说文解字辨析,《玉篇》解释为:“直也”。《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六书精蕴》解释为:“竭诚也”。
3.儒学视野下的“忠义”
《管子·牧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体系里,“仁”是万德之首,是内核。“忠”和其它德目(克己、爱人、惠、恕、孝、信、讱、勇、俭、无怨、直、刚、恭、 敬、宽、庄、敏、慎、逊、让)一样,隶属于“仁”,忠是诚实的表现,是在仁义前提下的忠诚如一。
即使在君臣关系的定位里,孔子和孟子,都是从君臣相对关系来展开论述的,而不是要求臣子没有原则地、一味地服从君主。《论语·八佾》篇中,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君主能按照礼来对待臣下,那么臣下就会尽心去做君主所任命的分内之事。而孟子在《孟子·离娄》篇中则说:“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臣对君忠,是有前提的,除了情感因素外,当然还有“忠”德首先是合乎中正原则的。
对于“义”,《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历史上的忠义之士
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忠义之士,流传了许多慷慨悲歌、可歌可泣的历史佳话。我们从他们的历史事迹中,也能感受到“忠”绝不是简单的忠君报国,“义”不是简单的兄弟相助,而是心胸有大道,行止见高洁。
北宋杨家将满门忠烈,抗敌殉国,仍深明大义,出征西夏,且得胜班师。南宋岳飞一生矢志“精忠报国”,“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等,无不是忠君爱民的典范。而关羽则是“忠义”的化身和代表。
而今天,在我们新合乡,就有一位前辈和先贤,在遥远的宋代,因为家国情怀,放弃小家小我,投身宋朝江山,献身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这就是心中有大道,这就是“忠”;近千年来,当地乡民和钟氏后人,都不忘先贤的大忠思想,建钟公庙祭祀,使钟公“忠”的思想得以继承和发扬,使“忠义门”的思想成为集体的荣耀和光荣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这就是“义”。我们身处今天如此伟大的时代,如何把这种“忠”于家国“义”于乡里的优秀传统和正能量继续传承下去?
5.“忠义”的当代价值
总而言之,“忠”就是诚心居中,正直不偏。对正义之事,尽心尽力去完成,心怀恭敬,忠诚无私。而对“义”的追求,也是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6个方面18个字的思想,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明确要求共产党人“忠”字当头,忠诚忠实,锻造坚定的政治品格。“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绝对忠诚是我们党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素养。党员领导干部务必时时刻刻对党忠诚老实,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思想上与党同心,行动上与党同步,始终做到绝对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实于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