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 先行示范 | 大麦屿:“有温度”的文化服务 让群众共享精神富裕
8月12日上午8时30分,林月静目送大儿子提着笔墨纸砚,走进大麦屿街道岗仔头村文化礼堂。原来,孩子是来这里参加由天宜社工和当地“德一书院”联合举办的公益书法课。
今年38岁的林月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自从5年前生了二胎后,就过上了“一拖二”的日子,每天在家大眼瞪小眼。这样的日子过了3年,让她疲惫不堪。
“我当时就想,如果生活能改变下就好了。”林月静说,她想走出家门,也想自己的孩子走出家门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2019年的夏天,她发现了一个“乐园”——“大麦屿天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公众号,里面有很多面向儿童、成人、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且大多是公益或半公益的。
“这两年,报的兴趣班数都数不过来,我自己也参加过成人兴趣课或亲子活动。”林月静笑着说,没想到“家门口”有这么丰富的文化活动,她不再只是孩子的服务者,也可以是文化活动的享受者。
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大麦屿街道和天宜社工长期以来的共同努力。
大麦屿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杭: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于是,2019年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了天宜社工,倾力打造‘文化+天宜’项目,通过‘社工+义工’联动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有温度的文化服务。”
2019年初,集合了图书馆、剧院、排练室的大麦屿文体活动中心完工,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大麦屿街道就和台州市天宜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签订合同,要求天宜社工把做强文化建设放在首位,为大麦屿建设丰富多元的文化阵地。
为此,大麦屿街道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多万元,并在每年年中和下一年年初召开监事会,听取大麦屿天宜的半年度和年度工作汇报,再根据服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引领天宜社工不断整合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居民融合和社会参与度。
天宜社工也不负所望。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大麦屿天宜共走访30多家文化礼堂,入户走访200多户困难群体,充分了解当地居民需求,精准输送文化服务。仅一项公益兴趣班课程就开展了300多次,服务6000多人次,最受儿童和家长的欢迎。
此外,还开展了建党百年歌咏比赛等大中型活动将近10场,发掘了八九个大麦屿当地的非遗项目,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大麦屿街道发生的种种改变,都被当地综合文化站负责人杨青青看在眼里。
“像今年,我们街道举办建党百年歌咏比赛,一开始各村都不愿意参加,大家羞于表现。天宜社工就不断跟他们沟通,在设计活动方案、邀请专业老师等方面提供帮助,到后来每个村的合唱团都充满自信。”杨青青说,那阵子辖区内35个村(社区)的文化礼堂都在传唱红歌。
农村文化礼堂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后,天宜社工在大麦屿街道的引领下制定了“文化+天宜”设施运行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从环境改造和内容服务两方面入手,使各地文化礼堂保持高质量运行和发展,从而带给市民良好的体验。
今年,天宜社工设计了“山海观”文化礼堂精品线,展示了不少大麦屿本地的非遗文化项目,吸引了大量本地居民前来参观。而这些非遗项目都是大麦屿天宜投入大量时间和心血收集、整理,最后申报成功的。
此外,大麦屿天宜还抓住机会培育文化团队。
按“组建礼堂分部的骨干团队、培育礼堂草根团队、扩充社会义工团队”三步走,鼓励礼堂自建队伍,自编自导自演。目前,共整合梳理出江南丝竹民乐团、庆澜之声合唱团等30支骨干文艺团体,协助辖区内农村文化礼堂组建各类文艺团队112支,组建6支共计180人的社会义工团队,开展了近百次农村文化礼堂各类志愿服务,基本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今年63岁的伍光红就是义工队伍中的一员。20年前,她从江苏来到大麦屿时只是为了打工赚钱,根本想不到自己还会成为一名义工,展示自己,服务他人,过起不一样的生活。
伍光红:
“端午节去养老院包过粽子,冬天给老人们织过毛线鞋,还跳舞给他们看。这些活动都是大麦屿天宜组织的,他们发现我有些才艺就鼓励我加入义工团队,给他人带去关爱和温暖。现在大家见了我都笑眯眯的,在组织一些活动时只要我招呼,十几二十个人就来了,大家的热情让我很有归属感。”
大麦屿天宜负责人符益晨表示,以前社工主要是帮助弱势群体,参与社会共建,没想到在文化上也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路,“我们希望大麦屿的居民在享受经济红利的同时,也能够共享精神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