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淤上:烽火岁月中延续文脉
8月2日,庆元淤上乡政府所在地山根村里的图书馆修葺一新,85岁的村民叶美绍,不时要到馆里转转,挑上几本书。
这个图书馆“来头不小”,它是浙江图书馆首个村级分馆。叶美绍与浙江图书馆,有一段奇缘,这其中的故事,要从1943年说起——
叶美绍在图书馆阅读
共患国难 浙图镇馆之宝辗转迁移淤上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步步蚕食。1937年7月,绵延的战火,让位于省城的浙江图书馆陷于阴云之中。时任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决定西迁,140箱《四库全书》和88箱《古今图书集成》从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迁出。
为了断绝中华文化根脉,日本侵略者还成立了“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用以掠夺沦陷区珍贵古籍运回日本。就在浙江图书馆这批珍贵文献西迁后不久,日方即委派专人从上海赶往杭州搜寻文澜阁馆藏真品。
1938年2月,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认为,庆元远离浙赣铁路和杭州等大城市,地处偏僻,山高林密,不通车船,日军很难进犯,有利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于是决定把庆元建设成为浙江抗日游击战的总后方基地,一时间,众多重要部门纷纷转移至庆元。
在既要躲避日军强盗般掠夺,又要逃避日本军机频繁轰炸、军队步步紧逼的危急情况下,转移出来的《四库全书》被移藏至贵州,而《古今图书集成》则一路辗转富阳、建德、龙泉。1942年,浙赣战役爆发,日军一度占领永康、丽水、温州。念及宁波天一阁馆藏图书的安全,陈训慈还派出馆员协助将天一阁的图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一并迁往庆元淤上。1943年2月,几经颠沛流离,这批馆藏图书顺利运抵,并在此度过了3年零6个月的岁月,也为当地留下了一段至今为人乐道的书香往事。
翻修一新的图书馆
共护珍宝 馆藏图书为偏远乡村留存翰墨书香
淤上虽然有远离战火的优势,但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这批珍贵的图书保存在何处成了一大难题。淤上乡副乡长龚开坤介绍,几经查找,当时的两户民房因为靠近“两浙盐务管理局”而且离大路较近,便成了临时落脚点。其中一户即是叶美绍家。
“我当时也已经有点懂事了,虽然没读过书,但看到大人们小心翼翼抬放这些大箱子,我隐约觉得里面装的都是宝贝。”叶美绍回忆说,这批书有专人看管,外人是绝对进不去图书馆区域的。
这批书籍还要定期晾晒,叶美绍也以“小房东”的特殊身份,成了工作人员的助手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些珍贵典籍。每年伏夏时节,他就要在离家不远的晒谷坪上帮忙铺上竹席,等工作人员搬来两米多高的木架并把书本摊开晾晒,晒书的那段时间里,他还要担任小“警卫员”,防止书本被风吹走,赶上雨水来临时,他就要向工作人员预警。
现任浙江图书馆馆长褚树青从馆里前辈们的介绍中了解到,为保存图书,淤上乡的村民还在书箱底部四角放置杯盏,杯内注入桐油,以抵御虫蚁侵蚀。“正是因为有了淤上村民的无私付出,珍贵的古籍善本才得以免受侵蚀,完善保存。”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8月,在淤上保存的近百箱珍贵善本文献重新回到了浙江图书馆。浙图藏书旧址是抗战时期军民同心、救国图存信念的展示,更是翰墨书香、红色文脉的传承。而庆元、淤上两级政府对于这段宝贵历史和记忆的留存,仍在继续。
2015年,浙江图书馆在淤上设立首个村级分管;
2019年,淤上乡结合小城镇综合整治行动,对浙图藏书旧址进行外部环境整治;
2020年,庆元县政府、淤上乡政府决定对浙图藏书旧址进行保护性抢修,并于当年12月完工,成功修复175平方米外立面,全面整修170平方米内部场地,完成旧址保护性修缮、提升,再现了烽火藏书的历史风貌;
2021年,旧址由乡政府出资,向叶美绍及其家人租借,并进行了装修、改造,淤上乡多了一处耕读传家、传承历史的载体。修复后的浙图藏书旧址将集红色事迹展示、宣誓台、学习讲堂为一体,旧址也成为庆元县红色教育基地之一,全县各级党组织、各地师生纷纷前往开展主题活动。
图书馆全景
共传书香 “浙图藏书旧址”开启新篇章
通过几轮抢救、改造,如今的浙江图书馆抗战藏书旧址(淤上),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省道边连接了一条翻修一新的柏油路,路两边依势点缀起了农家小院的风景。斑驳的夯土墙上,几张照片不时介绍着这个小山村与浙图的“渊源”。
今年8月2日,“浙江图书馆抗战藏书旧址”开幕仪式在淤上乡举行。褚树青在开幕仪式上深情回顾了3年零6个月的往事,他希望淤上藏书旧址能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淤上村民阅读和获取信息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文旅融合新概念的乡村图书馆。并承诺,浙江图书馆会给予浙图藏书旧址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更多的淤上村民享受到公益、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淤上乡是庆元近郊乡镇,离县城约15分钟车程。乡党委书记吴亨卿表示,修复好浙图淤上旧址,既是为了延续一段书香文化,对于乡里而言,旧址更是一种稀缺资源,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和开发价值。
吴亨卿说,近年来,淤上乡通过一系列动作,让乡里全域培育了多种产业。“以旧址为中心,我们打造了沙滩乐园、建设了滨水游步道、发展了特色农家乐,整个乡的产业面貌由原来的‘塌陷’变成了‘挺立’。”他还介绍,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旧址已先后接待了66批次前来观光、考察和研学的客人,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
采访结束时,正值村民晚饭后,村里的孩童三三两两在柏油路上奔跑,口里传唱着那些久远的童谣,旧址里书香再次涌动,旧址边稻穗又弯下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