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视野】指向新课标“量感”的课堂教学
【资料图】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小学数学首席工作室与濉溪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度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和具体表现,提高教师运用现行教材落实新课标的能力,促进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3月16日,在淮北市杜集区实验小学报告厅开展了指向新课标‘量感’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杜集区小学数学首席窦朝艳老师主持,杜集区小学数学教师、杜集区小学数学首席工作室与濉溪县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参与本次教研活动。
首先是两位青年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展示。杜集区实验小学刘玉倩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课堂上刘老师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切入点灵活的开展教学,通过看、掂、估、称等实践活动开展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不仅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还增强了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和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
这是一堂生动的操作实践活动课:濉溪县实验小学武文娜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武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等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了大月、小月、特殊月。利用多种方法识记大月和小月。紧抓住教材特点,层层深入,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重点突出。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课后,淮北市教育局教研室田志锋老师做了以《对量感的认识及相关内容的教学》为题的专题讲座,田老师结合两位青年教师的授课内容对量感进行了阐述,并强调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量感培养时,应当立足于生活实践,运用生活化的事例来理解质量;依靠客观对比的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到量感这一概念;通过反复强化练习的方式,深化巩固量感的培养。量感培养可以使教学效率与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并且促进核心素养的更好发展。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于不同质量的概念进行客观对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知量感的存在,从而实现量感的有效培养。量感不仅仅是人对量的客观反映,更是种对量敏锐的直觉,主体可以根据对量的第一印象,在较短时间内用数描述量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从感知层面上升到数学思维。
杜集区小学数学首席工作室顾问、淮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梅松竹博士对活动作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朱启州、魏建彬、任蕾、窦朝艳等对两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精彩的点评。
此次活动不但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平台,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效,为教师的成长积蓄了力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