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上半年“人文渝中”建设持续深化

八月十七日,蓝天白云下的解放碑。记者 王欢 摄

伫立在渝中半岛各个角落的老街、老巷、老建筑,记录着母城的变迁。

今年上半年,我区扎实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围绕深化“人文渝中”建设,实施十项工程、涉及245个项目,进一步用好用活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与传承

它们是渝中的“根”

今年6月,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升级改造工程完工。一批又一批的市民和游客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大家不仅能从保护完好的历史文物中了解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还可以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等更形象直观的形式重温峥嵘岁月。

“渝中通过在旧址举办展览、开展讲解等方式,拉近了市民和历史的距离。”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说,观众可以通过图片和展品领悟革命先辈的初心和信仰,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除了对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升级改造外,我区还扎实做好“红色三岩”片区文物保护利用,加快推进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建设,在加强保护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等5种传统风貌特征的同时,也传承了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革命文化等历史文化体系。

挖掘与发扬

它们是渝中的“源”

打枪坝靠南、通远门城门内有条老巷子——领事巷。如今,这里是我区聚力打造的特色老社区之一。

绿荫掩映下,放慢脚步,行走在老巷内,围墙上的特色文化浮雕映入眼帘,它们展示着山城的地理地貌,“回忆”着这里的历史,让人仿佛置身于时光长廊中。

家住领事巷社区的吴女士说:“在领事巷生活了十多年,看着这里被打造得越来越有文化,每天吸引很多市民、游客来游玩,我也很骄傲。”

据悉,我区从文脉传承、风貌保护、功能提升、产业发展等角度出发,重点打造了筷子街、棉花街、沧白路、领事巷、九尺坎、铁板巷、枇杷山后街等特色老街巷,植入文化体验和旅游休闲功能,进一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吸引游客走入有“烟火气”的山城老街,使特色街巷成为新消费载体。

此外,我区还加快推进十八梯、湖广会馆、鲁祖庙等传统风貌区和戴家巷、三层马路等山城老街区建设,不久后,它们将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城市形象新亮点、人流商机聚集地。

机遇与挑战

它们是渝中的“未来”

建筑吊脚丛生,街巷院落毗邻,承载着老重庆记忆的十八梯将在九月底与市民“重逢”。

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占地88亩,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作为串联上下半城的老街道,这里延续了老重庆的“吊脚楼”特色,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形成了独具巴渝特色的山地空间和老重庆印记,让繁华与记忆共存。

7月底,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曾开启为期十天的夜间亮灯调试,为公众呈现了一场绚丽的灯光秀。专程从西安赶来观看十八梯亮灯的游客张先生说:“白天的十八梯有老山城的韵味,夜晚的十八梯更多的是新重庆的魔幻。”

近年来,我区积极打造新的人文、特色旅游景区景点,除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还围绕“红色三岩”建设大鹅岭景区并争创国家5A景区;围绕长嘉汇大景区拓展提升洪崖洞湾区、长江索道等重点景区;支持十八梯、白象街、山城巷创建4A景区;大力激活步道经济,以“步道+”串联形成10条以上文旅消费带;深入挖掘洞穴消费,打造10个以上独特的防空洞消费场景。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打好文旅品牌推广这张牌,讲好母城故事,突出“山水游”“都市游”“文化游”三大主题,升级“红色游”“研学游”“博物馆游”“云端游”等旅游产品,并通过开展登步道及高楼比赛、定向赛、街头巡回赛等特色体育项目,提升区域文旅品牌,彰显城市魅力,让母城历史文化推广这条路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