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独家】专家学者探讨普惠数字社区价值及发展路径
11月25日,由上海社科院文学所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十余位专家学者聚焦“普惠数字社区与数字中国”主题,就普惠数字社区的本质、特征、人群认同,及普惠数字社区促进数实融合、赋能乡村建设等多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郑崇选在致辞中阐述了普惠数字社区在数字中国文化生产场域下的价值与意义。郑崇选认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已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内容供给系统相对封闭、参与性不足的问题,整体能效和资源整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背景下,“以快手为代表的数字文化生产平台所提供的大量有益文化产品,将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补充”。
宏观视角之外,此次研讨会也不乏微观视角的切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以快手为例,分析了数字社区“记录展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背后的普惠原则。曾一果教授指出,快手对普通人、对社会底层的关注“更容易抹平数字鸿沟”,其普惠技术提供的“可见性”,将带动更多人参与公共生活,助力可沟通、可持续、可发展。
【资料图】
据介绍,作为以普惠为底色、高互动、强参与的数字社区,快手正在线上建立起广泛而精准的连接,成为普通人数字化生活的入口。会上,快手科技内容总监袭祥德也以《普惠数字社区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关于普惠数字社区建设的内部视角。
“普惠数字社区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核心。”袭祥德表示,在数字化时代,线下的信任、互动与协作关系正在迁移到新的数字空间,快手关注更多的普通人,并希望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不管是双列瀑布流点选的产品交互形式,还是对于中小创作者的流量扶持,快手将普惠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把选择权更多交给普通人。随着更多人在平台建立信任链接,快手也进一步成为了产业创新和区域振兴的窗口,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形成的技术底座之上,以短视频、直播、XR、图文为表现形式,在普惠的数字社区内持续创造正向价值。
不止是普通人的数字生活入口,数字社区的普惠价值也进一步体现在与各行各业的深入链接。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张勋分析了数字平台对消费互联网的支撑功能,并指出数字平台将能带动创业机会的均等化,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帮助乡村地区消弥“数字鸿沟”。
东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涛提出了数字化转型与在线教育公共服务的议题。他认为,在线教育的大发展促进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本质是用数字技术重构学校和教育、重塑学习”。而要解决数字化转型下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网络化连接是重要一环,“数字社区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学校形态”,通过连接、协同和智能的核心能力,助力达成“人人皆师 人人为学”的可持续教育服务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姬广绪共同关注数字社区对发展乡村的价值。其中,吕鹏研介绍了“座头鲸”企业的内涵,就互联网企业如何促进乡村“内生”进程、更好地在田野上创造社会价值分享了心得体会。
陈积银从传播媒介的演变切入,肯定了数字社区满足乡土文化展示和基层人群接收传递信息的平台功能。同样以快手为例,陈积银教授指出,平台的“去中心化”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注意力的再分配。
姬广绪则从人类学的视角切入,在会上提出了“数字劣势”的概念。“如果说数字鸿沟是指技术获取方面的数量差异,那么数字劣势是指技术使用和后果的质量差异”,这对数字普惠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平台方也需要在真实分层的社会中更多地思考特殊群体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于数字社区建设的未来发展与机遇,与会学者也表达了相关看法。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中红通过丰富的调研数据,分享了当下青年群体对短视频平台的认知与评价。马中红指出,中短视频App在使用频率、使用时长等方面已经超过了即时通讯,成为了青年用户首选的网络App。但随着青年用户对平台形成的固定认知,中短视频需要去拓展和承担更多的社交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而更新市场对平台的认知与评价,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水雄看来,算法公正对普惠数字社区的信任营造十分重要。要想实现算法公正,意味着平台本身要有意识地去制约自己,并要有一个相对完整标准的程序,来论证自身算法的公正性。
从普通人的数字生活入口到促进在线教育、赋能乡村发展,众专家学者对普惠数字社区的价值探讨及发展路径研究,带来了对“数字中国”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的新思考。当前,短视频直播平台正通过数字技术构建起一个“普惠数字社区”,更多的新场景、新机会、新模式被创造,更多人也得以享受到数字经济的便利。随着技术不断赋能数字社区成长,“普惠数字社区”也有望为数实融合与产业升级带来更大助推力。(赵悦)
关键词: 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