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的适应性匹配尚需完善_新消息
(资料图片)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社会进入深度脱碳转型中。在转型过程中,离不开政策支持、先进技术应用及资金的投入。其中,绿色金融在提供转型过程资金需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2万亿元,即一共有12万亿元的资金作为贷款发放给企业用于绿色项目。从相对量上,绿色信贷余额占信贷总余额比例为6.9%,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从总量上,我国的绿色信贷余额已高居全球第一,也从侧面反应出我国绿色转型对于资金的巨大需求。
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产业链脱碳的主要途径,由于绿色建筑相比传统建筑造价更高,产业链较长,涉及主体较多,包括许多绿色建材企业和节能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有一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但大多为轻资本、高信用风险类企业,导致绿色建筑融资成本高,发展受到制约。
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绿色金融应用于绿色建筑还存在各方信息不对称,有较高弄虚作假风险;项目周期长,节能技术企业资金周转风险高;节能技术预期效果及收益无法判断等不匹配问题。因此,创新绿色建筑企业的融资模式,分散银行信贷融资风险,降低筹资成本,实现融资双方主体的效益最大化,是解决不匹配性的有效手段。
结合国外发展经验,采用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比较符合绿色建筑产业融资要求。PPP模式具有将公共部门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意识与私人部门的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有机结合的特点,其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应用被广泛看好。
有项目表明,采用PPP模式的节能改造工程项目能够有效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项目的施工效率,保证项目的工期和施工质量。
另外,通过对低碳住宅项目的研究发现,PPP 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低碳住宅项目出现的问题,例如对管理阶段的疏忽、政府资金短缺、激励机制缺乏、项目缺乏全面管理、评价机制不完善等。
传统的PPP模式使绿色金融服务能够应用到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产业上来,但由于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风险因素,所以在推动PPP模式应用时应对其进行逐步完善,提升模式的适用性。特别是通过PPP模式构建城市级或者行业级绿色建筑实施平台,解决绿色金融投资方式创新与项目实施方式创新的有效匹配,通过合理的融资策略可以使绿色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匹配,有效促进绿色建筑市场有序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