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资国企2022年资产总额超15万亿元


(资料图)

2022年市管企业资产总额超15万亿、2家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高精尖产业领军企业云集……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形势下的北京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正逐步开花结果。5月15日,记者从北京市国资委了解到,面对复杂严峻形势,2022年北京国资国企在“量”上仍实现了持续增长。数据显示,市管企业全年资产总额15.1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1万亿元,利润总额1524亿元,上缴税费1897亿元。

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北京国资国企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促发展,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近年来,国有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其中首钢集团和北汽集团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13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另外,2家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10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在节能环保、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市管企业高精尖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30%。

改革实践中加快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北京国资国企一是着力推进战略性重组,坚持实施“头雁”战略,近3年先后推动了8家一级企业合并重组;二是着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充分把握“两区”政策叠加优势,推动金控集团获得全国首批、地方首个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王府井首家国际免税店落地运营。积极提升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级,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升级为国家级平台;三是着力推动企业瘦身健体,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发展,将市管企业主业由117个优化至59个。三年累计完成“两非”“两资”清单企业清退563户、处置“僵尸企业”889户。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近年来,北京国资国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头号任务”,持续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北京国资国企创新投入在去年达到525亿元,创历史新高,研发投入强度2.7%。其中,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4.0%,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北京市水平2.4倍。另外,服务昌平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纳米所等落户“三城一区”,强化原创技术供给,在半导体、氢能源、负碳、生物培育肉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持续加大与央企、中关村企业等优质对象混改力度,北京国资国企近3年实施混改项目286项,引入京东、宁德时代等非公资本超900亿元。把上市作为混改重要实现形式,3年来新增9家上市公司,市属国有上市公司增至71家,市值超1.5万亿元。中发展产业园、京能光伏等基础设施公募REITs成功发行,约占全国总量的1/5,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城市建设。此外,不断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已累计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项目37个,员工持股项目9个。完善工资总额管理体系,对于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科技型企业推行工资总额备案制管理,授权企业董事会依法依规自主决定年度工资总额预算,进一步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通过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尤其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国有企业呈现了新面貌、迸发了新活力,一批现代新国企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踏上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北京市国资委表示,首都国资国企将坚决贯彻落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做强做优做大市属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目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力、产业引领力、安全支撑力,聚焦“稳中求进”,以更高标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聚焦“改革赋能”,以更大力度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企业治理;聚焦“监管提效”,以更高效率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制化监管水平;聚焦“布局优化”,以更高站位提升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聚焦“党建引领”,以更严要求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奋力打造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北京样板”,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