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机遇 塑造新优势——从一线经济运行看中国发展新动能
新华社记者
“十四五”开局之年已过半程,中国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从项目工地到工厂车间,从产业园区到“云端平台”,新华社记者在各地经济运行一线调研发现,经济新动能正快速成长,不断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科技创新抢占价值链高端
不久前,总投资480亿元的厦门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主厂房封顶。这是近来入驻厦门火炬高新区的龙头项目之一,随着中航锂电、浪潮等企业的一批龙头项目入驻,上下游配套企业正加速集聚。
记者在这里走访发现,以科创为引擎,众多企业正在抢占价值链高端。“致力于构建‘热带雨林’式生态,园区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企业。”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倪杰说。
创新主体活力增强,新兴领域加快成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7个百分点。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以创新塑造竞争新优势,成为持续劲吹之风。
6月下旬,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开发的达伯舒、达攸同联合使用获批上市,用于肝癌患者的PD-1免疫联合疗法。信达所在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今年屡屡迎来“高光时刻”:48个新药获准进入临床试验,其中44个为I类新药;年初32天内5家企业上市。
经济大省江苏,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6.9%,增速高于2019年同期。其中,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6%。
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量也在加速释放。广西北海翰博士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大尺寸触摸显示一体化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会议、智能教育、触摸笔记本电脑等领域。“虽然成立才几年,但已经拥有65项专利,预计今年专利数将突破150项。”公司总经理王雷说。
上半年,广西经济同比增长12.0%,其中液晶显示屏产量增长78.7%、光学仪器产量增长67.5%。
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升级
高模玻璃纤维生产线马力全开,10余个信息化系统通过“云端”控制保障生产运行……在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从原料投料到产品包装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作为重要工业基地,重庆正在升级打造“智造重镇”。用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带动全社会数字化技术改造投资超过500亿元,近年已累计有5.5万家工业企业实现“上云上平台”。今年上半年,重庆经济同比增长12.8%。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企业插上翅膀,生产实现质的飞跃。”在福建骏鹏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遍布的高灵敏度传感器如同“眼睛”,5G通信网络相当于“传输神经”,在“智慧大脑”操控下与工人合作无间,公司生产效率较之前提高了2倍。
数字赋能,产业升级。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5G、工业互联网等,一批企业培育壮大,聚合成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苏州以“新年第一会”的方式,发出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动员令”。上半年,苏州近70%的销售收入百强企业热情拥抱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紧锣密鼓打造又大又强的工业体系,打响“苏州制造”品牌。
绿色低碳转型提速
平均1.7秒产出一个电芯,推出储充检智能充电站、电动船舶等创新解决方案,构建电池租购、梯次利用等新商业模式……立足技术领先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持续加码研发投入。
上半年,宁德时代所在的福建,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4.9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同期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1.5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增长均为2倍。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新能源企业瞄准“风口”加速布局,电力、钢铁、石化、煤炭等行业纷纷制定减碳策略……“绿色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自主研发的移动破碎筛分机,可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缓解填埋固体废料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广西美斯达集团董事长黄康华说,旗下产品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高,年销售额达10亿元。
“双碳”引领绿色转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以绿色低碳为鲜明导向,国内多地相继展开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先行探索。江苏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5月份正式揭牌,着力打造长三角零碳技术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区;四川成都积极谋划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推动环保装备、环保服务、环保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明确降碳实施路径,开展重大工程示范,增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一系列绿色低碳转型的部署正加速落地生效,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记者陈刚、董建国、李松、覃星星、陈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