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星星之火从此燎原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历史之问,星星之火在此燎原。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调研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革命理想高于天,一条“牺牲带”代表着红军战士随时为信仰而献身的决心。
“牺牲个人,言首纟必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1931年,井冈山贫苦农民贺页朵写下的入党宣誓书,虽有不少别字,却反映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信仰。
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毛泽东引兵井冈山,是秋收起义受挫后作出的决定,朱德、陈毅等是在南昌起义后,转战千里、历尽千险走上井冈山的。这些队伍都曾处境危险,减员严重,几乎散架。他们一路坚持下来,靠的是什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井冈山时期,红军打仗之前,战士间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一句是,请告诉我的老母亲,她的儿子在什么时间、地点光荣地牺牲了;另一句就是,将来革命胜利,请在烈士纪念册上为我登记上一个名字。当时,红军战士都会系上一条红色的识别带,上面写着籍贯和名字,这条名为“牺牲带”的红带子,代表他们随时为信仰而献身的决心。
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牺牲近4.8万名英烈,平均每天有近60人失去生命。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如今,这片热土已成为人们汲取信仰力量的精神高地。近年来平均每年有百万人次前往井冈山,感悟红色精神,砥砺初心使命。
毛浩夫,江西干部学院现场教学老师,他的爷爷毛秉华五十年如一日地宣讲井冈山精神,被誉为“井冈山精神守望者”。2016年,曾在英国留学的“海归”毛浩夫辞去高薪工作,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他说,从爷爷手中接过这副担子,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要让信仰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前进的路上。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用实践诠释了井冈山斗争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
——道路决定命运,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井冈山茅坪乡,八角楼革命旧址群,两本泛黄的小册子静静陈列,引来参观者驻足。
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革命形势急转而下,前途晦暗不明,要不要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问题。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革命要走怎样的路才能成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本中并没有现成答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毛泽东就利用战斗间隙,在宁冈和永新做农村社会调查。后来又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
“焚烧田契债约”“穷人没有饭吃,到土豪家里挑谷子”……井冈山拿山镇长路村,一栋栋百年老屋斑驳的外墙上,红色标语讲述着当年打土豪分田地的峥嵘岁月。
1928年5月召开的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制定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政策,从此土地革命全面开展,当地群众积极拥护,并组织赤卫队、暴动队等协助红军,保卫胜利果实。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曾经写满标语的老屋,如今已改造成雅致的民宿,吸引着一批批游客。
改革开放浪潮中,井冈山陶瓷工业快速发展,一度占GDP“半壁江山”,但污染也随之而来……经过调研,“旅游兴市”的战略被提出,改善基础设施、推广旅游品牌……革命圣地焕然一新。
进入新时代,从旅游业“一业独大”到全域旅游、新型工业、现代农业“三轮驱动”……既实事求是,又与时俱进,井冈山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
——一盏油灯映初心,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历久弥新。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展陈着一盏红军在井冈山使用的油灯。这盏灯映照着共产党人百年不变的初心。
由于条件艰苦,当年井冈山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普通战士晚上站岗只能点一根灯芯,连以上的干部办公可以点三根,毛泽东为了节约,以身作则,也只点一根。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当时的斗争环境,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好在苦惯了”,既是艰苦生活的真实反映,更是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井冈山一直处于强大敌人包围之中,为了打破封锁,红军“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为解决食盐紧缺的困难,广大军民把老房子的墙根土挖出来熬硝盐……他们不畏艰难,不畏强敌,在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小到个人、集体,大到政党、国家,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会无往不胜。从革命战争年代一路走来,如今的井冈山,旧貌换新颜。2017年2月,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走出脱贫致富的新路,一样离不开艰苦奋斗。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井冈山时期,物资极度匮乏,尤其是食盐和药品。敌人严密封锁下,根据地外围不准买卖食盐,如发现有人买盐便作为私通红军者,满门抄斩。
即使这样,为了解决红军缺盐问题,群众把盐藏在竹筒内、篮子下等,千方百计将盐送上山,而红军也时常把缴获的食盐、药品分给群众。村民李尚发分到食盐后舍不得吃保存下来,以备红军不时之需。后来,老人将这罐珍藏了31年的食盐捐给了博物馆。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党从一开始就把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群众“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以至献出生命。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句诗描写的是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一次关键战斗——黄洋界保卫战。
面对敌人四个团的兵力,红军两个连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顽强反击,以不足300人打退了敌人近6000人的数次进攻,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正是有了群众这“真正的铜墙铁壁”,党和红军才多次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调研考察时说的这八个字,饱含期望、意蕴深远。
从井冈山时期“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再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宣示,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传承中历久弥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薪火相传。
一座山,辉映历史;一种精神,照亮未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弛)
相关推荐
- 与党同龄 与党同行
- 新书荐读 | 坚持不懈探索管党治党规律
- 漫画说纪 | 升学季,这些红线不要碰
- 观察丨莫用贪腐赌未来
- 调研 | 加强对问题线索的规范管理与精准处置
- 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纪检监察驻村干部群像
- 党的百年奋斗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市财政局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活动
- 我局全力保障市本级2021年新增政府专项债券项目通过
- 北京暑期托管服务正式启动 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
- 市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实地督查幼儿园建设工程进展情
- 市教育局部署调度校外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
- 借平台与名校“牵手” 抢机遇促创新发展------易县
- 祝贺!这所保定足球传统校获省校园足球夏令营双冠军
- 市一中三名学生被空军航空大学飞行专业录取
- 沽源县教育系统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与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