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独家】业绩雷如期出现 利空出尽是利好(1.31复盘私语)


【资料图】

我在1月初的文章和公开课讲课中都反复提醒过一个预判,就是1月底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间窗口。当时我提了三个关注要素,一是疫情如何渡过春节假期巨大人员流动的检验;二是1月份的经济复苏是否能兑现社会期待;三是上市公司2022年报预告的首轮强制披露到底会爆出多少业绩雷。现在,这三个问题都已经有了答案。

第一,疫情发展走向的乐观程度远超预期。所谓的二次感染高峰并没有出现,在医院排队过年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反而是大部分以春节为焦点的数据都好于预期,社会面的焦虑情绪也基本消除。中疾控的最新表态是“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

第二,今天(1-31),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1月份的PMI数据,制造业PMI为50.1,非制造业PMI为54.4,在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之后本月双双回升至50以上的扩张区间。尤其非制造业PMI环比上升12.8个百分点,充分反映了春节假期对消费的超强推动力。

第三,A股市场2022年年报的强制披露期今天结束。春节之后仅有两个交易日属于1月,但这两个交易日让大家见识了坏消息总是能坚持到最后时刻的A股特色。我一直在观察数据,截止到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两市发布的年报预告不超过1000家,预亏预降加一起不到400家,意味着6成以上是正向的,还是一幅“欣欣向荣”的局面,而节后的两个交易日走完,截止到现在为止,两市已公布的年报预告和快报共有2400家左右,预亏有超过800家,预亏和预降一起超过1200家,也就是已经超过一半以上了。并且,预亏额度超过10亿的就有近100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最后一天公布出来的。

整体来说,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其实都是符合预期的。疫情没有再出幺蛾子,这是幸运,但也是合理的大概率结果,而只要疫情不添乱,宏观角度的复苏就是确定性的。所以真正需要研究和解读的其实还是回到上市公司和二级市场本身。

首先,年报业绩雷完全是在预期之内的。如果一年中有8个月的PMI都在收缩区,一个季度连续三个月PMI都在50以下并且连续下降,这都还以为能大面积增长,那就只能是自欺欺人了。所以,这一波的天雷滚滚完全不必意外,就当是渡劫了,每一次成功的渡劫都是一轮新生。

其次,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雷,局部地区有雷,局部地区甚至晴空万里。比如航空,基本全行业亏损,并且亏损额度一个比一个高,幅度也是越亏越多,三大航空公司加起来亏损超千亿。旅游餐饮这类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当然也逃不开业绩下滑的必然结果。而证券行业已公布的年报预告也是全面下滑,这里面可能大部分是受自营或资管业务的拖累。但是,也有一些行业是表现很好的,比如非金属品是全行业增长,银行也保持着全行业增长,有色金属行业的预增比例也明显好于市场整体。在宏观角度上来说,这种结构性差异,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的,中国经济因为规模大产业链完整而有足够的韧性,东边不亮西边亮。A股市场也就越来越难出现崩溃性的整体熊市。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当前,年报业绩雷的冲击本质是过去式,因为这个数据反映的是已经过去的既定结果。当市场对此已经有了充分的提前预判并且充分消化之后,所谓的利空出尽是利好也就顺理成章了。

市场将进入下一个阶段。一方面,一些不受影响的业绩保持持续增长的是否能够持续,是强弩之末,还是第二增长曲线的形成,或者就是全新周期已经提前启动。储能、数字经济、新设备新材料等,都可能存在这一类的机会,这种属于持续成长和预期挖掘的模型。另一方面,那些已经亏透了的,是不是彻底丢掉包袱轻装重启,物极必反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旅游、航空、零售等等,也都存在这一类的机会,不要轻易被过去的数字给吓到了。这种属于困境反转的模型。无论是哪一种,业绩驱动的回归将会是大概率事件,市场会重新以一个新的大周期大轮回视角去选择目标和制定操作计划,我们也一样,看长做短,右侧中的左侧,将是未来很长时间的主要战术选择。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利空出尽 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