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日报丨五年全勤生总结三个关键词:中国机遇、铁粉、希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 进博会现场报道
“It’s amazing!(这太神奇了!)” 2018年,参加第一届进博会的外资展商如是表示。
“我们现在是in China for world(在中国为世界)!”2022年,在第五届进博会上,许多参展的跨国企业这样回答。
(资料图片)
我们中国人讲究“逢五逢十”,作为连续5年都去上海参加进博会的“全勤生”,这5年每一次奔波在美丽的“四叶草”里,都有新惊喜,总结下来三个关键词“中国机遇”“铁粉”“希望”。
2018年第一届进博会,彼时正值西方对蓬勃兴起的中国市场既感兴趣又有些纠结,很多人都抱着“既然中国市场这么大,我们就来看一看吧”的心理参会,结果来了就被惊艳到,他们带来的展品当时就变成商品,立刻成为中国采购商们购物车的“爆品”,很多人都感慨为什么不多带点呀?!
于是,在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2020年第三届进博会,很多外商之间形成了口碑效应,哪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宁愿隔离也要来中国参展,要抓住“中国机遇”。
他们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进博会上,跨国企业们都拿出看家本领,带来了众多核心、支柱、明星产品,于是一场场“全球首秀”“中国首秀”震惊世界,记者在现场不断看到各国政要和跨国企业的高管们亲自充当“超级推销员”,一边吆喝,一边直播。
“Buy buy buy买买买”, 新朋友变成老朋友,老朋友变成铁杆粉丝,他们在进博会登上舞台,从参展商变为投资商,从中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这5年,一届又一届进博会从没有爽约。
其实,5年来,进博会变了很多。
例如场馆更大了,每年记者和参展商们参与进博会,都会穿着正装,但人人脚上却是一双轻便舒服的运动鞋,每天日行2万步,成为朋友圈运动量最多的人。同时,众多跨国企业不断深化本土合作、加快创新引进,推动产品从“四叶草”走向市场,实现“展品变商品”,更有一系列全球前沿创新登上了进入中国的“快车道”。数据显示,过去4届进博会,平均每届展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均超过400项,累计发布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1700多项。
但有些特质,始终未变。
进博会不仅仅是一个连接全世界的桥梁,更是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平台,随着连续5年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属性更加清晰。
“我们来这里,是因为中国的大市场给了我们希望。”进博会上,一位来自缅甸的参展商对记者表示。
在每年的进博会上,都有一些“特殊展位”,它们是进博会为最不发达国家参展商提供的免费展位。小小的展位,为这些国家打开了中国大市场的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信守承诺、计天下利的担当,这些展商都表示:“进博会中国人民非常热情好客,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合作伙伴,看到了我们自己发展的明天。”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21期)
《中国经济周刊》第21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