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消息:钮文新:再说A股市场那些事——涨跌之间依然讲着老故事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资料图】
三根阳线改变“世界观”,三根阴线同样如此。这是A股市场上一个古老的故事,可现在还在讲,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有新故事。为什么会这样?融资者投机发股,投资者投机买股,中间商投机吆喝。尽管这几年有所改进,但距离“成熟的股市更多讲述成熟的故事”还有很大距离。无法弥合这个距离?很难。难就难在融资者忘了初心使命,而把发股上市当成一夜暴富的工具。
马克思曾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有人认为这只是所谓资本家的行为特征,但这其中实际渗透着人性的弱点。所以,如果股市长期总体维系一种可以一夜暴富的姿态,并诱惑太多人以身试法,就算把违法违规者全部抓出来,那是否也会让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股票市场“建制度”绝不仅仅是构建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法律法规——法律制度,而更核心、更重要的是“建市场机制”。什么叫市场机制?它是依据市场自身的逻辑程序,针对市场各个环节构建起的一整套“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机制,让市场自然可以达成公平公正。可以说,机制建得好,法律法规越有效,监管事半功倍。
比如在纳斯达克上市,监管部门要求至少要有三家有资格证券商愿意成为拟上市公司的股票做市商。仅此一条规定,做市商与上市公司之间、证券商与证券商之间就会展开非常激烈的竞争,而且越是好公司,竞争越激烈。这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点,它也为竞争定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使得各种影响公司股价的因素得到充分挖掘,最终使股票发行价格最大限度地体现各方利益主体的意愿。
有了这样的机制,股票发行价格就不会离谱吗?当然可能。但这套机制毕竟可以解决大多数情况,如果个别出现异常,监管部门则可随时询问,并公示询问结果,让所有投资者心里有数。
以此为例是想告诉管理者:股票市场建制度,首先需要梳理股市各个环节,在所有环节上构建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这有点像工业生产的“流出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搞好了,整体市场就好了。但中国股市的管理问题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立些法规,或用行政手段去束缚“市场行为”,而不是去发现和改变市场机制性缺陷。
比如,中国A股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股票发行价畸高”,由此构建的暴利,让太多企业趋之若鹜,甚至不惜践踏法律,同时也构成了A股一级、二级市场之间的极大不公。这显然是市场机制出现错误,而且多次修正无果。为什么?长期观察发现,这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即不是构建激烈且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级市场利益如何分配”上。
所以,A股一级市场的问题不解决,市场很难走向成熟。因为第一,造就有病企业“闯关”上市,而上市不是为了发展企业,而是为了套现走人;第二,一级市场所供给的股票已远超其应有价值,二级市场接收这些股票,不能以此作为投资标的,而只能当成“赌具”去一轮一轮地击鼓传花、投机炒作;第三,每抓出一个坏蛋,就伤害一片投资者的信心,更不敢长期持有。
可见,一级市场包装为主、忽视竞争,股价畸高注定了A股市场很难走向成熟。有些人认为,股票发行价高,上市就跌,频频跌破发行价,一级市场自然会理性下来。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其实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认知,而真实的市场不是这样。历史事实是,只要股市热络犹存,则一定有“新股不败”,除非股市极度疲弱。其实,今年以来新股、尤其是畸高无度的小型科技公司股票,股价跌破发行价似乎比比皆是,但破发是否阻止了投资者对新股的争抢热情?没有,因为那不是常态,而是股市极度疲弱、甚至见底的标志。
为什么那么多钱堆积一级市场买新股?因为所以投资者都知道:新股上市的第一时间,在新股发行价附近没有卖出、只有买进,以致供求间严重失衡。为什么新股上市没有卖出、只有买入?因为不会有人愿意将好不容易在一级市场买入的股票,不赚钱就卖掉,所以只要有点买盘,股价立即飞涨。
广大投资者为什么痛恨大量新股发行?仅仅是考虑市场均衡?恐怕没那么简单。问题是:凭什么在某一时段、某些价格上,市场只有需求、没有供给?这难道不是市场机制出了问题?同样一只股票,上市前后不过几分钟就出现两个相差数倍的定价,这难道是有效市场?当然有办法解决,但前提是:管理者不要再把公司上市融资数量当成政绩。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