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看点:钮文新:宏观经济政策要有“新抓手”——中国经济学家急需创新思维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最近,中国经济增长或会放缓的预期再次抬头。于是,大量经济学家开始提出观点,希望政府加大政策力度,能够维护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势态。这当然是必要的积极的,但经济学家是不是应当提供一些新思路?

现在看,很多经济学家依然基于“三驾马车”的认知,对净出口、总投资和总消费提出看法。比如有些人认为,应当加大消费支持力度,甚至依然主张强化信贷对消费的支持力度,但也有人担心信贷消费会进一步恶化居民个人的资产负债表;有些人认为,应当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但也有人担心这会进一步恶化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当然,还有人认为,投资拉动应优先于消费拉动,认为投资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先导和前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样的建议似乎都没错,但按基本经济逻辑,无论是拉投资还是拉消费,又或者是投资消费协调拉动,似乎都绕不开三大制约:第一,消费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于收入增长,而大量消耗公众储蓄存量去拉动消费增长,同时会严重消耗国民未来消费的潜力,尤其在政府、企业、个人的资产负债表走弱的时候;第二,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无可厚非,但必须首先考虑钱从哪来?如何破解被债务压抑的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第三,政府投资哪些领域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率,使得这笔投资既利于当下,又利于长远?

为使建议更有针对性,必须首先看到一些基本事实:第一,居民消费绝非信贷支持力度不够所致,而是最具消费增长潜力的中低收入劳动者,其收入增长预期减弱,这不是增加信贷支持力度,鼓励超前消费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二,政府投资受到严重的债务约束,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杠杆率过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法,加大政府投资将十分艰难;第三,在传统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政府投资哪些领域、投资规模多大才能有效改变现状?这恐怕是经济学家们必须尽快给出答案的关键问题;第四,以新基建为抓手,去建设高等级铁路网、公路网、通讯网等当然非常必要,但问题是:这样的政府投资很难大范围、大幅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怎么办?经济学家要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给出宏观经济政策建议。比如,货币政策应当改变旧有、固有的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论,提高对货币本质的认知,以巨大的魄力和勇气破解地方债务约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解除债务绳索,这是破解中国经济难题的重要基础。这方面的建议,详见2022年5月9日《中国经济周刊》文章“地方政府债务达30万亿元,如何破解?”

再比如,有位专家建议:中国应当大规模实施“水网大循环系统”建设。我非常赞同这样的建议,因为它完全符合新发展理念,完全符合中国经济的现实条件。第一,它本身就是高质量的经济建设,不仅符合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可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条件;第二,这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巨大,可以持续托住、有效防止钢铁、水泥等传统产能“塌陷”,在为中国经济提供即期托举力量的同时,也为整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它为中国中低收入劳动力提供巨大的就业空间,可有效提高这一群体的收入,为消费增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在全球气候变暖,淡水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在水的方向上,有效解决未来经济发展制约;第五,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经济压舱石的重量,并为国家工业、农业生产安全提供重要而坚实的基础;第六,它符合系统观念,符合新发展格局。

更重要的是:甚至可以将其作为抓手,加速中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依据新的时代特点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要有新理念之下的新思考,开拓新领域、建立新方法,而不是总在旧有、固有观念里打转转。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关键词: 中国经济 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周刊 资产负债表 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