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旺!暖意中开局,广东消费迎来新年小高潮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伍素文丨广东报道


(资料图)

元旦假期的广州,随处可见人潮涌动。在疫情高峰之后,许多“阳康”的市民重新走上街头,各大商圈客流迅速回升,餐馆、影院、KTV等消费业态逐渐复常。

根据美团发布的元旦假期消费数据,生活服务业正加速回归,日均消费规模同比2019年元旦增长75%,其中广东消费规模位列全国第一,美团平台上广东地区堂食线上订单环比元旦节前一周增长136%。

烟火气升腾,广东正加足马力促消费、拼经济。新年首个工作日(1月3日),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提到,“有效扩大消费和投资,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综合施策扩大消费”。

视觉中国

节日经济提振,促进消费复苏

疫情防控“新十条”以来,广东出台了多项促消费举措。眼下农历春节即将到来,各地消费活动更是琳琅满目,带动起新一轮消费热潮。

在广州,第11届广州国际购物节于2022年12月28日启动,持续举办至2023年1月26日,全市各大商圈、购物中心、百货超市联动,打造一场区域性消费嘉年华。广州近期还发放多轮消费券,比如2022年12月8日—12月19日分三轮共发放3000万元,2023年元旦首日发放1000万元文旅消费券,1月17日再次发放1000万元。

需求端与供给侧同时发力,2022年12月6日,广州出台了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的全国首个行业发展政策《广州市加快推进商务领域居民生活服务业品质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方向,提出了21条具体举措。

在深圳,元旦、春节、元宵“三节”期间推出近百场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聚焦汽车、餐饮、文旅、电商等领域,在汽车消费方面推出超3亿元汽车补贴,在餐饮方面为市民送上超亿元的优惠、满减等福利。

在佛山,2022年“岭南味·佛山品”秋冬餐饮促消费活动将持续至2023年1月31日,共发放50000张美食优惠券。2022佛山冬季促消费暨佛山年货节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全市五区都将举办多种形式的促消费活动。

东莞元旦假期期间发放了市级通用消费券和住餐消费券,近日还与佛山先后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购,调整住房差别化信贷政策,全域购房统一首套首付两成,持续刺激住房消费。

此外,中山于2022年12月31日—2023年3月31日举办“中山乐购·迎春”促消费活动;肇庆举办了首届“百万补贴家电家装节”、2022—2023跨年欢乐购肇庆汽车家电行业惠民促消费展销会;清远市启动冬季促消费系列活动“123买年货”&全国网上年货节暨“享购清远”好物品质生活节;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市五市共同启动2022粤北家电促消费活动;2022广东县域商业促消费活动持续到2023年一季度,挖掘县域消费潜力……

从发放消费券、进行消费补贴,到打造各类消费活动,从文旅消费到餐饮、住宿、汽车、家电、购房等,广东促消费活动与举措层出不穷,线上线下、需求侧与供给侧相结合,全面促进消费复苏。

如何度过恢复增长的过渡期?

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2022年广东先后出台促消费9条和16条,省市两级发放消费券超20亿元。广东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8%。

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促消费在2023年广东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有笔墨、地位突出。

譬如,1月5日开幕的汕头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优先恢复和扩大消费,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商超开展优惠促销,促进“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加快建设万象汇、中骏世界城等商业综合体,鼓励开设“前店后仓”的跨境免税店。

1月7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广州市市长郭永航在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抓消费加快恢复增长。加大政企联合促消费力度,继续办好直播电商节、网上年货节、时尚产业大会等促消费活动,做强食在广州、羊城夜市消费品牌,推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会展贸易、物流交通等行业加快复苏,培育城市度假、潮流活动、亲子研学、露营经济等新兴消费模式。用好国家鼓励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短期内,广东消费将迎来复苏和爆发,在春节期间前后形成小高潮。2023年还是恢复增长的过渡期,整体来看压力还是很大,包括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预期、消费者形成了新的消费习惯、放开之后入境游客的消费引导等,都需要转变观念,把过去因疫情停滞发展的行业激活,把促消费的重点放在新型消费体系上。”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智库理事长、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先庆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称,2023年,由于疫情防控措施改变,各种经济活动展开,各种消费方式开放,因此,消费将逐步恢复。但是,由于疫情对企业经营和个人收入影响太大,收入增长不可能很快提升,消费的恢复也不会太猛烈。

他认为,当前促消费的重点一方面是要针对新型消费热点,完善有关管理,如露营经济、车尾箱经济、民宿、亲子游等;另一方面,针对“大消费”发力,如汽车、房子、海外游、技能才艺兴趣培训、体育娱乐、大健康养生等。

“其实,消费的前提是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其次是经济发展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最后才是促消费的措施。” 彭澎说。

责编:郭霁瑶

关键词: 中国经济周刊 线上线下 收入增长 经济增长 商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