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预计2023年中国将会重新确立其在大宗商品市场主要驱动动力的主导地位
中国2022年大宗商品贸易数据显示,价格和交易量并不是由世界最大的自然资源买家推动的。现在的问题是,2023年中国是否会重新确立其作为大宗商品市场主要驱动力的主导地位。
(资料图)
市场对中国大宗商品需求的描述基本上已经从2022年的疲软转向对2023年强劲需求的预期。毕竟,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放弃严格的零冠政策后,正在重新开放和重建。
然而,值得一看的是去年发生了什么。中国2022年大宗商品进口存在差异,已形成的趋势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主要大宗商品中明显的弱点是原油和天然气进口,2022年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9.9%。
根据1月13日发布的官方数据,原油进口量连续第二年下滑至相当于1017万桶/天。
责任相对容易追究:新冠疫情封锁削减了国内需求,而前九个月精炼燃料出口下降意味着全年出口下降11%。
然而,2022年第四季度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的趋势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开始重新开放,中国政府提高了成品油出口配额,以提振经济,并允许炼油企业在成品油(尤其是柴油)方面获得部分强劲的区域利润,这两种价格均强劲上涨。
12月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4%,达到1130万桶/天。燃油出口量为770万吨,为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较11月份的614万吨增长25%。
12月,来自管道和液化天然气(LNG)的天然气进口仍然疲软,为1028万吨,比2021年同月下降11.8%,比11月下降0.39%。
随着中国经济提速,天然气进口也将恢复。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也适用于原油:中国公用事业公司是否恢复进口大量液化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货价格的走势。中国在202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买家,去年将这一桂冠拱手让给了日本。
现货价格关键
中国将继续根据与石油相关的长期合同进口液化天然气,但能否赶上前几年的强劲数量,取决于公用事业公司是否判断,现货价格已低到足以使这种超冷燃料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具有经济可行性。
现货价格的舒适水平还有待商榷。这一价格可能远低于当前北亚天然气现货价格2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mmBtu)。
虽然自8月底达到创纪录的70.50美元/ mmBtu以来,目前的价格一直在稳步下跌,但以历史标准衡量,它仍然处于高位,在2021年初之前只有一次短暂交易于20美元以上。
中国炼油企业过去也曾表现出不愿购买原油的态度,因为它们认为价格太高,或者上涨太多、太快。
他们很可能希望在2023年增加购买量,以满足经济重新开放和燃料出口配额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但如果油价开始大幅高于1月13日布伦特原油期货的收盘价85.28美元,他们可能会变得谨慎起来。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22年前11个月的进口量比炼油厂的日产量高出约70万桶。这意味着,如果炼油商希望在不大幅提高进口的情况下提高产量,它们可能有充足的库存。
此外,现货原油市场的运作方式与布伦特(Brent)等纸面原油期货不同,中国未来几个月的进口可能已基本安排就绪。
这意味着,即使炼油商计划增加进口,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在海关数据中体现出来。
铁矿石、煤
对中国重新开放反应更快的可能是那些更容易、更迅速获得的大宗商品,比如铁矿石。
2022年钢铁原材料进口量较2021年下降1.5%。但如果中国钢厂在经济复工之际增加产量,那么未来几个月铁矿石进口可能迅速增长。
煤炭进口也可能上升,尤其是中国买家利用中国政府决定结束对澳大利亚的非正式进口禁令。澳大利亚曾是中国煤炭的第二大供应国。
虽然中国进口的澳大利亚动力煤可能不多,但中国有可能恢复向澳大利亚出口炼钢用的焦煤。
另一种可能与中国需求上升相匹配的大宗商品是铜,但最令人失望的可能是铜。
中国的铜进口量实际上是2022年为数不多的几个亮点之一,未锻铜进口量增长6.2%,矿石和精矿进口量增长8%。
鉴于全球经济预计将在2023年艰难实现增长,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将需要多少铜,这可能是个问号。
如果制造业需求疲软,那么看涨铜的故事取决于这种工业金属的其他用途,主要是建筑,以及这是否足以让中国的进口在2023年强劲增长。
总体而言,中国的重新开放对其大宗商品需求是积极的,但现实不太可能像市场预期的那样线性和确定。
关键词: 大宗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