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中的香港需着力重塑竞争力-天天资讯

文|《中国经济周刊》 特约撰稿人 关浣非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此前表示,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后,香港多个行业“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随着各项大型国际活动的举行,香港经济活动将进入“全面复苏的直路”。

但经过3年疫情困扰重启后的香港,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经济结构以及其他一些方面,都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往的固有竞争力无疑在某些方面变得不再强势。


(资料图片)

然而,香港多少年来一直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能够在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劈波斩浪并勇居上游,靠的就是生生不息不断形成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竞争力。在世界经济空前变幻、空前复杂的今天,香港尤其需要从多方面重塑自身的竞争力,以求实现可持续的健康长远发展。、

面对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竞争,外向型的香港如何争取各种资源?

根据公开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在全球首次公开募股(IPO)场所排名中,香港下滑至第七位,第一季度共有17家公司在香港通过IPO融资8.37亿美元。在过去14年中香港7次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在2022年排名第三。

而深圳的创业板是第一季度全球第一大市场,有19个IPO项目,募集资金46.2亿美元。上海主板排名第二,有18个新的上市项目,筹集了35亿美元。而阿布扎比排名第三,有两笔交易筹集了29.7亿美元。

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期调查指出,香港与内地通关后,大湾区旅客虽然准备再次来港消费,但认为随着邻近城市迅速赶上,香港可能失去作为购物、金融服务和医疗中心的优势,为此建议香港企业提升服务素质。

麦肯锡近期调查了超过1100名来自大湾区有兴趣在未来12个月访港的内地旅客。三分之一计划未来一年访港,85%为了购物及观光,每位游客平均消费预计超过36000元人民币,但15%受访者预计,未来3年会减少在港消费,转到海南或澳门购买奢侈品,又或选择代购。金融服务方面,受访者对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角色意见不统一,认为香港的社会稳定和金融机构信誉有明显改善。在市场监管制度、客户隐私和安全投资营商环境方面,受访者认为香港较3年前并无太大进步。78%受访者说,在港投资是为了赚取比在内地更高的回报。

同时还要看到,因香港修例风波所带来的社会撕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遏制围堵以及香港周边经济体竞争力的提升,都对香港竞争力的发挥和改善造成了影响。

竞争力是一复合概念,包含社会制度、市场结构、经济自由度、公共服务效率、经济增长弹性及社会人群专业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如果说一经济体竞争力强,一定是这一经济体在上述种种方面拥有领先其他经济体的独特优势。香港是一个产业结构狭窄、对外依存度颇高的社会,所以其竞争力应更多地表现为对外部特定资源的吸引能力和利用能力,以及对周边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

从一般意义上说,作为一个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欲能争取到服务内外部世界所需的各种资源,首先就要求这一社会具备充足的吸收力,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则是这个社会要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这无疑是香港当前和未来都需着力解决的重要方面。

同时,一地之所以能产生资源集聚效应,归根结底一定是这里具有强大的资源价值转化能力,经济增长内生力较强,支柱性产业发展基础可持续得到巩固,经济活动易与外部实现融合,领先性产业能对周边地区形成优势辐射等。所以,为了达到维护和提高香港竞争力的目的,香港一方面需要在弥合社会撕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作出制度上的考虑和设计,另一方面需要围绕提升支柱性产业竞争力及创新型产业发展,对标全球的先进市场及行业,尽快形成更周密、更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市场准备,发布推动行业发展的蓝图及路径规划,以此保证有关行业和市场能持续保持竞争的领先性,保证香港能在全球竞争中长期居于不败之地。

未来香港提升竞争力需要多方面提前筹谋

要提高政府部门工作目标的科学性及效率性。必须看到,香港有今天的如此发展和成就,最主要的是数十年来一直奉行自由经济原则,尽力减少对企业活动的干预及努力降低企业的规管成本,因此这应是未来香港保持及提升竞争力继续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市场制度上设计方面,香港要防止简单照抄照搬,搞一些貌似正确但却形而上的规则指引,如不分行业搞一些ESG的企业行为约束、不强调效率及投资者意愿的上市公司所谓董事会多元结构及平衡要求等,香港的未来希望仍在于可为各类市场主体长期提供最为自由、规则公平、充分尊重投资者的市场空间。

另外,香港特区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打造国际创科中心,但对一个只有700多万人口、投资创科风气并不浓郁的高度商业化社会,发展创科实在是一件知易行难之事。如同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种种目标一样,归根结底要回答谁来干、谁来投资干、为谁干、怎么干等根本性问题。多少年来,香港一直流行“high tech 揩嘢、low tech 捞嘢”之说法,说白了,无论大小企业,没谁会对结果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创科产生兴趣,更不会贸贸然地往里面砸钱,不要说小企业有心无力,即使是大企业,也不愿干那些可能无功而返的事。

香港发展创科,首先要解决如何创造、培育发展创科必需的技术生态(technology ecosystem)问题,包括创科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支持创科的设施和设备、对创科活动和创科人员的包容和激励、对创科活动的资金支持和融资配合、对创科成果的保护及价值实现的便利、创科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等。而无论怎么讲,创科成果仅在香港很难获得商业化的规模效应,所以需要与内地建立起专利互认、生物样本跨境交换使用及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合作机制和平台。而对寸土寸金的香港,无论是当前和未来,都需切实考虑和解决好为创科活动提供新的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条件的问题。

要提升香港实现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能力及资源调节管理能力。近几年香港特区政府先后公布了在大屿山附近建造三个人工岛的计划及发展北部都会区的计划。前者计划于20年内,为50万人口提供21万个住宅和一个新的商业中心;后者计划的蓝图是将靠近大陆的新界大部分地区变成一个拥有超过90万个单位和多达65万个就业机会的住宅和科技中心。

大屿山项目预计耗资5800亿港元,而北方北部都会区则没有给出大体预算,政府只是在2022—2023年的预算中宣布,将预留1000亿港元的资金来支持和加快该计划。

如果未来香港同时展开这两个项目的话,恐怕香港财政无法支撑其建设投入。对此类事关香港长远发展的重大财政投资安排,必须在事前做好详尽缜密计划,并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香港不能出现无端耗费财政资源的“胡子工程”。

要强化全社会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高盛研究发现,假如AI可实现其所能兑现的能力,将会对劳工市场造成重大破坏。据欧美的就业数据,目前约三分之二的工作某部分与AI自动化有关,而AI最多可替代当前欧美约四分之一的工作,这亦意味AI可取代约3亿个全职工作岗位。高盛还称,最容易被AI取代的专业为写字楼及行政部门支援,约46%就业职位可被取代;其次为法律行业,被取代比例亦有44%;第三则为建筑与工程学行业有37%。最不易被取代的则是劳动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如建造业(6%)及维修行业(4%)。高盛认为,香港会是全球最容易受AI影响的地方,近30%全职职位,将可能被AI所取代;其次为以色列、日本及瑞典。至于影响最小的地方,则分别是印度、肯尼亚及越南。对如此重大的、会前所未有地引起香港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的挑战,香港必须未雨绸缪,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提早做好应对准备。

香港的未来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契合性高低。所以,促进香港未来与内地经济的合作发展,着眼点一定要放在两地优势互补的契合发展上,或者说是能充分释放香港优势的发展上。另外,这种发展未来要尽快实现在一定平台和机制上的发展。这也应成为提高香港竞争力需系统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8期)

2023年第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