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密集部署 工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加码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近期多方密集部署,加快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1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提出,到2025年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全面推行。工信部等部门将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大力推动制造业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央行8日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为工业减排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

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日前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技术改造等重点工作。

11月5日,工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工业绿色发展重点方向,包括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提升、支持工业园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发展、培育绿色制造服务体系等八方面。

与此同时,促进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正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工信部部长肖亚庆11月1日在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上表示,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大力推动制造业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强优质企业培育。

为加强绿色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将迎来更大支持。《“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提出,大力推进重点行业清洁低碳改造。在钢铁、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行业选择10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工程建设,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际清洁生产领先水平。工信部等部门将加快绿色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绿色制造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低碳、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开展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综合性示范。

近期包括江苏、云南等多地积极部署,相继出台地方版“十四五”时期工业绿色发展相关规划。云南提出,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有色、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江苏全面推进传统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推动工业减排需多方合力。其中,金融支持将发挥更大作用。8日,央行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其中节能环保领域包括了工业领域能效提升。

根据《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产融合作机制基本成熟,符合工业特色和需求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工业企业绿色信息披露机制更加健全。

据悉,下一步金融领域将继续发力引导我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在信贷领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完善信贷管理政策,优化信贷审批流程,通过调整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式引导信贷资源配置,积极发展绿色信贷、能效信贷,推动“两高”项目绿色化改造,对工业绿色发展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还将支持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立工业绿色发展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工业绿色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项目库互联互通。鼓励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积极申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业内专家认为,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业绿色低碳仍然面临产业、能源结构调整等现实问题。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副秘书长毛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下一步建议重点用好绿色税收、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碳排放交易、用能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手段,形成奖优罚劣的正向激励机制,让低碳企业享受政策红利,让高碳企业负担治理成本,调动企业深度参与和推动企业节能减碳。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建议,加快构建循环工业体系。推动生产方式低碳转型,利用回收后的物料替代原燃料,有效减少生产过程能源和资源消耗。

相关政策保障也需进一步完善。董战峰表示,应充分运用多种政策手段促进工业部门达峰。推进实施行业总量控制,将降碳纳入清洁生产体系,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能力,加大财政奖补引导降碳行为,加大金融部门和机构的支持力度,完善碳监管与统计体系,健全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

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建议,在前期成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成立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以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绿色产业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同时在现有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内大力开展绿色投融资创新改革试点,以尽快形成并建立完善的绿色产业投融资体系。(经济参考报)

关键词: 多方 密集 部署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