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跻身外贸出口“新三样”之探
编前:自去年8月以来月均出口量超过30万辆、全年出口量突破300万辆,同比增长54.4%……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成为出口增长点,电动化、智能化使得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欧洲和北美正成为两大增量市场。
【资料图】
事实上,整车出口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相关配套体系、零部件出口的发展;配套体系的完善、零部件出口的提升,也为整车出口提供了必要支撑。2023年,我国将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并把尊重和激发贸易主体的创造力摆在突出位置。新的一年,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何让“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快、更稳?去年以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出去”呈现哪些特点,取得了什么成绩,遭遇了何种挑战?在本专栏中,记者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一番了解和调查。
当下,“出口”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一跃飞起,超德赶日,由此中国成为了全球汽车出口第二大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达67.9万辆,同比猛增1.2倍。与新能源整车竞争力相得益彰的是,我国锂电池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2022年,锂电池已跻身我国外贸出口“新三样”。
去年出口额创历史新高
2022年,我国电动汽车同比出口额增长了131.8%,光伏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了67.8%,锂电池出口额同比增长了86.7%。日前,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就此表示:“去年,以电、光、锂这‘新三样’为代表,就是以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的出口为代表,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
2022年,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创下了历史新高。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去年,中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接近3426.56亿元,同比增速相较于2021年的66.5%,大幅增加20.2个百分点。从出口国别来看,国内锂电池出口额排名前五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德国、韩国、荷兰和越南,占总出口额的57.6%。其中,出口至美国的锂电池金额为682.1亿元,同比增长112%;至德国和韩国的出口额分别为523.3亿元和354.7亿元。
从锂电池出口背后的需求来看,其增长与新能源汽车出口及国外储能市场的增长息息相关。来自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达311.1万辆,超越德国,仅次于日本,居全球第二位,同比增长54.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近67.9万辆,成为重要拉动因素。同期,全球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达517.9GWh,同比增长71.8%,在排名前10的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比过半,其中宁德时代领先优势明显。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是储能市场。市场调研表明,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保持高速增长势态,未来3年年均增长率或将超过50%,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将达到500GWh。2022年,俄乌冲突等因素造成的能源紧张,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式储能电源进入北欧市场。科恒新能源科技(东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恒新能源”)销售总监邢啊康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在欧洲国家,比如芬兰的民用电价约合85元/kWh,加之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紧张,家庭用电成本较高。一款家庭式光伏储能电池通,可满足其正常用电需求。”据悉,科恒新能源80%的业务为储能电池出口,客户市场以中东、欧、美等地为主,2022年业务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走出去”的意愿与掣肘
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远景动力等在内,我国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近几年来,多家供应商相继宣布了获得海外车企动力电池订单的消息。今年年初,在国轩高科年度供应商大会暨战略发布会上,公司董事长李缜表示,将坚定地实施国际化战略,针对亚洲、欧洲、北美市场都已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将国轩高科打造成全球汽车产业的动力电池重要供应商。有行业人士表示,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疯狂扩充产能的当下,海外市场或许会是消化产能的一个重要出口。
对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的态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指出:“我国用10年时间,建成了全球最强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技术水平也追上了日、韩,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也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积极‘走出去’,支持着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不久前,福特汽车公司宣布,计划与宁德时代合作,投资35亿美元,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一家动力电池工厂。《纽约时报》网站的相关报道这样写道:“为了在迅速转型发展的全球汽车行业中生存,美国最著名的工业巨头之一开始向中国寻求技术合作。与25年前相比,(双方的)角色发生了转换。”
不过,挑战依旧存在,留给国内企业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2023年10月,欧盟将实施碳关税政策。该政策确定了削减欧盟企业免费配额的时间表,即从2026年开始削减,逐步到2034年实现全部取消。未来,欧盟碳关税覆盖范围会增大、此前的免费二氧化碳证书将被淘汰。这意味着欧盟市场的准入门槛会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出口利润将被挤压。除此之外,欧盟《新电池法》将对动力电池企业的碳足迹进行评级,并在2027年设定一定的阈值,若高于该数值,则无法进入当地市场销售。此外,2022年8月,美国制定了《通胀削减法案》,在给予新能源汽车高额补贴的同时,要求动力电池在美国当地生产,无形中也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增加了困难和变数。
融入发展与产业链打造
2023年,上海口岸延续去年新能源汽车出口火热势头,海通码头、南港码头两大主要汽车出口码头1月累计汽车出口近11万辆,取得新年“开门红”。2月16日,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国际汽车码头,540辆长城新能源汽车在上海海关所属外高桥港区海关监管保障下,搭载“都灵号”滚装轮出运南非。
据统计,今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8.3万辆,环比增长1.1%,同比增长48.2%。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同期,我国动力电池出口共计7.9GWh。
记者了解到,我国动力电池的海外布局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以贸易的形式出口产品至海外市场,这种情况下,动力电池会跟随整车出口同步进入海外市场;二是海外建厂,在当地市场为整车生产配套。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车型正在逐渐增多,因此配套的动力电池出口也在相应增长。据悉,继小鹏G3、P5之后,全新的小鹏P7欧洲版也“出海”在即,其动力电池将继续由中创新航独供。在国际客户拓展上,中创新航已成功斩获欧洲、美国等国外车企的订单。
董扬强调,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要坚持共赢原则,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诉求,包括政府、社会、合作伙伴的诉求。他建议,学习跨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如何设立机构、与政府、媒体良好沟通,以及选择合作伙伴。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欧洲市场动力电池供应主要被韩国电池企业占据,中国企业主动出击,有望增强在国际市场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走出去’,在欧洲市场抱团合作,打造出完整的供应链,将形成相当大的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做好动力电池产业链的配套和储备,整合当地资源,实现文化及团队方面的融合;不要只是企业、品牌‘走出去’,让文化、团队、供应链拖了后腿。”他告诉记者,“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不能赶时髦或单纯地‘跑马圈地’,必须打造实现产业链健康发展和协同创新的能力。”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