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时快讯】中国成功运行全球最大碳市场,市场覆盖范围还将逐步扩大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一年来,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碳市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成功运行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一年来,推动企业低成本减排作用初步显现。业内权威人士表示,将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提高碳市场交易的活跃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市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每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至2021年底,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履约完成率99.5%。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有效发挥了促进企业减排和碳定价作用。
“一年来全国碳市场运行的表现超出预期”,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设计的参与者,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日前对记者表示。一是全国碳市场的基本制度和基本设施已经建设起来。全国碳市场已基本建立配额分配、总量设定、数据核查、交易制度,以及注册登记系统、报告系统、交易核算系统等基础设施。二是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符合预期。近两个月,碳配额交易价格在55元(人民币,下同)至60元之间。三是参与企业多。过半发电行业企业参与交易,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碳市场降低减排成本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活跃度待提升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达76.61亿元。今年2月17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过80亿元。截至7月1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399亿吨,收盘价每吨57.99元,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到目前,全国碳市场总交易量近2亿吨,成交额84亿元左右。总体上来说运行平稳,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与启动当日相比价格涨幅20%左右。但整体交易活跃度不够,从时间分布上来看,交易较多集中在企业履约的前两个月,占整体交易量的90%左右,正在积极筹备纳入其他重点排放行业。
“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分阶段和不断发展完善的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张希良说,当前全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运行阶段,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数据质量是碳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数据质量的监督管理,引入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等,不断提高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纳入范围覆盖约8500家排放企业
“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还比较单一,仅纳入了电力行业,交易主体仅有重点排放单位,其交易目的同向、风险偏好相似且具有很强的行业同一性”,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此前表示,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后,计划逐步有序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
根据规划,全国碳市场将在“十四五”期间纳入所有重点排放行业。张希良表示,全国碳市场将覆盖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八个高耗能行业,全部建成后将纳入约8500家大的碳排放企业,管控的碳排放量将达到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的70%左右。
张希良表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碳市场的减碳效果,充分发挥碳市场低成本减碳的优势,应扩大全国碳市场运行的覆盖范围,坚持成熟一个行业,扩大一个行业。目前配额分配全部是免费的,为了提高配额分配的价格发现功能,增加有效应对价格剧烈变动风险的手段,应尽快引入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同时,加强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中长期规划的研究,提高碳市场建设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生态环境部透露,下一步,将持续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加强碳金融相关研究,在实现全国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和有效防范金融等方面风险的基础上,适时考虑上市碳排放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提高碳市场交易的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