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资讯!蒲公英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 蒲公英产业发展前景

蒲公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最常见的野菜,也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草本植物,既可以作为日常食物,又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药食兼用深受人们青眯。据中医名著《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痈等功效。现代医学也证实,蒲公英具有消炎、抗菌的功效。

蒲公英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

蒲公英含有蒲公英甾醇、胆碱、蒲公英苦素、果胶、菊糖、树脂、咖啡酸等物质,在消炎、抗菌等方面有一定效果,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炎症(治疗时主要是捣碎以后内服汁),对皮肤炎症、乳腺炎、泌尿系统感染也有一定效果。


(资料图片)

蒲公英还含有维生素C、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泡水喝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蒲公英泡水能够缓解口干舌燥,对热毒症、化脓性疾病和目赤肿痛有疗效,尤其是对肝热引起的感染性症状也有一定作用。

蒲公英煎服或者是外用,也能用于治疗热毒积累导致的痈肿疮毒,比如:乳痈、肠痈,根据症状不同,搭配金银花、丹皮、大黄等效果更佳,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配伍。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蒲公英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蒲公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原生药材,其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民间应用的草药。另外,广义上讲,还应包括具有传统应用历史的少数民族药。

中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根据不同的标准,蒲公英有多种分类方式,目前,主要是根据采收原则来分类。根据采收原则,蒲公英可分为三大类,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其中,植物类又可以细分为根茎类、果实籽仁类、全草类、树皮类等。

蒲公英产业发展前景

小小蒲公英食药兼用,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蒲公英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利器。目前,长子县蒲公英种植面积有近1000亩,蒲公英脱水产能一年近1000吨,按干鲜15:1的加工比例,年收益达到500万元。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其辨识度高、口感好,且具有药用价值。在长子县南漳镇,村民们的菜园子里几乎都种有蒲公英,其不仅是村民们饭桌上的蘸酱小野菜,还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功能的药茶主料。

蒲公英产业是长子县发展药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子县依托千亩蒲公英和30万亩野生连翘,相继发展了知母、党参、柴胡、白术、苍术等多种中药材,将中药材种植与乡村振兴挂钩,以药茶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药食同源,是我国人民日常保健养生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健康、养生的理念也越发受到大众关注,因此药食同源类中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2021年中药材种植热门品种前10名中,属于食药同源的品种有8个;其中需求突破万吨的品种有花椒、大枣、枸杞子和肉桂。花椒、大枣和枸杞子价格分别上涨了3.45%、28.57%和9.43%;需求的大增也极大地带动产区的种植发展,其中,花椒种植面积突破了1000万亩,位居第一,大枣和枸杞子分别以540万亩和270万亩的种植面积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食药同源类中药材进出口均表现强劲。2021年中药类出口品种中,肉桂需求排名第一(出口贸易金额18.39亿元),薄荷、枸杞子位居第二,当归、黄芪、茯苓、党参实现了出口增长。食药同源正成为中医药国际化传播新切口,我国食药同源产业正顺应时代需求飞速发展。

随着我国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正迎来“新风口”。以药食同源产业为例,相关数据显示,与之相关的市场每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我国一些地方也对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积极探索,依托当地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不断推动“中医生活化”和“生活中医化”,让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浸润普通人的生活,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成果,“药食同源”食疗产品的安全有效使人们逐步由依赖药物转向食疗。截至2019年,全国保健品市场,包括“药食同源”产品产值已达3000亿元以上,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

随着国家政策持续发力,我国药食同源品种消费需求总量持续上涨,远高于非药食同源品种。预计到202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可达14万亿元,药食同源产业规模尚有广阔增长空间。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蒲公英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报告重点研究了主要蒲公英品牌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中国蒲公英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以及企业的应对策略。报告还分析了蒲公英市场的竞争格局,行业的发展动向,并对行业相关政策进行了介绍和政策趋向研判,是蒲公英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零售企业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蒲公英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关键词: 蒲公英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 蒲公英产业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