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冷链行业发展现状 食品冷链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低温冷冻品绝大多数是农副产品,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和保鲜期,由于对物流及时性、恒温性和多样性的高质量要求,在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冷链的各个环节损耗严重。在物流中,这种食品资源的巨大损耗又是非增产技术所能弥补的。加之,食品行业现有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多品种,少数量”的消费模式的要求。
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尤其是追溯技术的兴起,为提升冷链物流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无论是在储存、搬运、销售或是配送阶段,实现实时物流跟踪,建立信息追溯和信息共享机制,成为当前食品冷链有效解决物流追溯问题的关键。
食品冷链(cold chain for the food)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资料图片)
食品冷链行业发展现状
食品冷链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现象。因此冷链建设要求把所涉及的生产、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种问题集中起来考虑,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食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它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一项低温系统工程。
冷链物流应遵循“3T原则”:产品最终质量取决于载冷链的储藏与流通的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产品耐藏性(tolerance)。“3T原则”指出了冷藏食品品质保持所允许的时间和产品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由于冷藏食品在流通中因时间―温度的经历而引起的品质降低的累积和不可逆性,因此对不同的产品品种和不同的品质要求都有相应的产品控制和储藏时间的技术经济指标。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食品冷链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的升级、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流通及城市大市场的联系越来紧密。在乳制品、禽肉、水产等生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食品冷链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此外,除了农产品以为,医药、餐饮连锁、快消品也是食品冷链中主要的运输商品。
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消费水平也提高。而在互联网的普及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于农产品、食品、医药等消费品的选购方式也变的越来越便利。网购、生鲜电商、蔬果宅配等方式都是当下消费市场的热门选择。对于网购、生鲜电商、蔬果宅配等来说,运输环节十分重要。受益于这类消费的增长,国内食品冷链市场也快速发展。
速冻食品加工是利用-30℃以下低温,迅速将预处理的产品冻结至热中心温度达-18℃以下并包装及储存的过程。2021年中国食品冷链物流需求量约为3.4亿吨,同比增长21.7%。速冻食品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产业化的一个成功典范,在消费者对 速冻产品认知度的加强、消费者购买力的日益增强,生产企业产品的多样化的背景下,行业 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食品行业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之一。2021年1-10月中国速冻米面食品产量为276万吨,同比增长9.4%。
食品冷链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到3035亿元,比上年增长485亿元,同比增幅19%。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持续打开,未来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趋势。2019年这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达3800亿元。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近4700亿元。
2020年中国进口食品总额将首次超过700亿美元,20年来增长15.2倍,进口食品背后的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大湾区建设和海南等更多自贸区的开放,区域升级必将会在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冷链配套服务等方面产生很多新机遇。
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政策层面大力推动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1-9月国家层面出台的冷链相关政策、规划超过5项,其中涉及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超过30项,涉及冷链疫情防控超过15项,涉及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的超过5项。
新冠疫情对全球各国食品安全体系造成了巨大影响。对比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在数量供应、质量安全及食品可持续安全的各方面管控体系较为可靠,为我国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抗击疫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国食品冷链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关键词: 食品冷链 食品冷链行业现状 食品冷链发展趋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