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看!广东省保险业总资产超2万亿 2023保险行业细分领域趋势分析
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公布了2022年保险行业数据,保险行业共取得原保险保费收入4695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58%,保险金额增长12.63%,保险赔付支出同比下降0.79%。其中,财产险呈快速增长趋势,寿险改革仍在进行中,保费增速放缓。
广东省保险业总资产超2万亿
2月9日电,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刘云海今日上午在2022年广东保险业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保险业总资产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0.97%。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894亿元,同比增长5.65%,赔付支出1745亿元。
(相关资料图)
车险保费有望持续提升。数据显示,从保费收入结构来看,2022年财产险公司共取得保费收入1486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8.7%。车险市场恢复增长为财产险带来了较大助力。
一方面,车险综合改革影响逐渐淡化,车险业务发展趋向稳定,预计2023年车险业务依旧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进一步推动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提升。
另一方面,2022年汽车销量增长也对车险业务作出了贡献。由于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及地方政府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叠加下,乘用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实现同比大幅提升。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2022年1月至9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达192.2万辆,同比增长21.5%,环比增长2.8%;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61.1万辆,同比增长82.9%,环比增长15.4%。
“2022年受疫情影响,车险理赔有所减少,2023年这一部分或有增长。”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此外,短期健康险、农业保险等非车险险种保费收入的增长,也对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规模有所贡献。
储蓄型产品销售或回暖
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人身险继续深度转型。从人身险公司来看,2022年其保费收入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78%,较2021年5.01%的增幅进一步下降。
联合资信发布的研报指出,2022年以来,在线下营销受阻、居民消费意愿减弱等因素影响下,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速同比有所下滑。
寿险行业经过近三年的调整,代理人规模不断压实、质态显著提升,后续在线下社交活动恢复正常下代理人的价值能充分发挥出来,代理人的活动率和产能将持续改善。
2022年,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头部险企为首的保险机构,从产品、模式、服务到代理人队伍等方面做了诸多积极创新,监管部门也在主导代理人销售分级改革,行业销售更加专业、规范。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朱俊生看来,2023年市场环境有利于推动储蓄型产品的销售。年初销售压力仍存,年中之后或出现拐点。
值得注意的是,人身险市场长期空间依旧广阔。“展望2023年,随着代理人线下活动逐步恢复正常,产能持续提升,经济复苏带来保险消费回暖,预计不仅当前热销的储蓄险继续向好,而且长期保障型产品销售亦将提升,寿险负债端将持续改善。”研报指出。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近年来,保险资金充分发挥自身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功能,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保险资金持续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保险业资产总额达27.15万亿元,同比增长9.08%;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5.05万亿元,同比增长7.85%。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版保险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业内认为,2023年,银保监会仍将延续严监管态势,统筹推进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和风险处置,坚决整治恶性竞争乱象。
展望2023年,人身险行业快速增长可期,车险保费增速进一步加快,保险监管仍将延续严监管、补短板的思路。同时,保险资金将加大对国家战略和企业的长期融资支持力度,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将不断增强。
截至2022年底,全国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累计为超过2.8万家企业的4.6万余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了逾1100亿元风险保障。2月8日发布的首份《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展示了我国知识产权保险的成绩单。白皮书建议,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优化风险防控,丰富保险产品与服务。要加强各方主体间协同配合,着力构建具有普惠属性的知识产权保险全流程服务体系。要持续深入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探索,提高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和风险防控水平。要强化知识产权保险专业团队和机构能力建设,深入开展重点需求、难点问题的研究分析,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保险作为经济发展的“减震器”
银保监会的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前11个月,保险业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37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4.8万亿元,较2022年初增长6.8%;全年保险业赔付达1.5万亿元,服务经济社会质效提升。这表明随着中国保险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保险作为经济发展的“减震器”“稳定器”和社会民生的“安全伞”作用愈加凸显。
保障民生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稳就业就要稳住市场主体。而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场所,保险业持续加大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保障和促进作用。2022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赔付金额较年初增长11.26%。保险业稳企纾困等一系列政策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为稳住就业基本盘作出积极贡献。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将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作为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具有养老功能的商业保险责任准备金超过5万亿元。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稳步发展,商业养老金、个人养老金以及养老理财等业务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在丰富养老保险产品供给的同时,养老保险市场主体也在扩容,未来或将有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养老保险市场。
在看到保险业发展为民生事业托底保障功能不断增强的同时,也需正视其中的不足和短板。与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相比,我国保险业既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总量上来看,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与世界相比差距较大,保险业占金融业比重、人均保费等关键指标处于较低水平;从结构上来看,区域、产品等结构失衡问题较为突出。此外,保险行业行为不规范、失信现象普遍,也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服务和保障民生。一方面,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诚信水平,在不断扩大保险覆盖率的同时,注重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原则,持续推动保险业结构优化,采取多种方式补齐发展短板,平衡好普惠性、盈利性和风险控制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保险业作为民生“安全伞”的积极功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2028年版保险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