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种子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种子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环球观天下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其对于农业增产增收、提升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种子行业是以作物种子为对象,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商品化种子为目的,以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技术为手段,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和管理于一体的行业整体。种子行业位于农业产业链最顶端,是农业的核心资料。

种子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育种、制种、加工贯穿于种子行业的整个生命周期。


(相关资料图)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秩序持续好转,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现代种业“芯片”不断创新突破。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国际领先,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千克。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成效显著,新品种保护申请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中国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体系初步形成,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达到51万份,正在建设的国家种质资源库长期保存能力将达150万份,居世界第一。

育种技术作为种业的基础和关键,当前种业的研发重点已逐步从传统育种技术向基于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转变,从而建立起常规育种与基因、分子育种相结合的现代化生物育种技术手段,提高育种效率。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还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但生物育种依旧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巨大短板。如今我国种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比航空发动机和芯片更弱,强化生物育种,捍卫种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7年中国种子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种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居民人均财富的提升以及人类饮食变化等原因,促使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提高,人均食品支出预计也将进一步增长,对农产品的比例也将不断增加。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对人类农业生产提出严峻挑战。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种子行业已发展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具备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位居世界前十强的种业公司大多为欧美国家的种业公司,少数几家大型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

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种业的市场规模由 2018年的803.78亿美元增长至 2020 年841.15亿美元,近年来保持稳定。预计未来生物育种的种子市场渗透率将不断提高,种子技术含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植物蛋白质和蔬菜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杂交小麦的推广,全球种业的市场规模将长期保持稳定。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公开资料,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贸易额达到10.1亿美元,但是进口额高达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亿元),出口只有3.3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3.5亿美元。我国的农业生产每年都要支付高昂的进口成本。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水稻、小麦这两项最为重要的主粮种子我国已经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玉米种子自给率达到95%左右,蔬菜种子自给率达到87%以上,但很多蔬菜种子尤其是一些高档蔬菜品种依旧主要依赖国外进口。

2020-2025年预计全球种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为2.6%。根据Kynetec统计数据,全球种业的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435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46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预计202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增至52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目前我国种业行业集中度较分散,与海外种业龙头还存在规模差距。2021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达1180亿元,体量庞大,排名全球第二。但行业集中度较低,前五大公司市占率仅11%。我国巨大的种子需求,与落后的育种格局之间的矛盾亟须改善。

目前,国家将“种子保卫战”提上行动日程,已经对我国的生物育种开始战略性布局。2021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种子法》的决定,全面强化了品种权的保护力度,我国正式迈进种子市场化阶段。2022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对种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快推进育种创新等。我国种子市场品类结构来看,玉米、水稻、小麦占据主要地位。2020年,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大豆种子市值占比分别为22.9%、18.1%、13.3%、11.8%、3.5%,合计约 69.6%。2021年,我国农作物商品种子使用量达到955万吨,保持连续增长的态势,其中小麦、水稻、玉米是最主要的商品种子单一需求来源。

多年来,公众因为信息不对称、认知有偏差等原因,对作为新生事物的转基因存有争议与疑虑,这都是正常的。农业生产通过不断改良农作物性状,使其达到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目的。转基因技术也不例外,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2 年 6 月 8 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国家级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的通知,《国家级转基因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试行)》和《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将从于印发之日起实施,这意味着我国转基因大豆及玉米品种的审定工作将正式开始,种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玉米仍将是我国第一大作物,也是保持粮食安全、饲料安全的主要作物,我国年需求玉米量在2.2亿吨以上,这就需要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5.3亿亩以上。将来生产和市场最为需求的依然是多抗广适、中早熟、高产稳产型品种,适合全程机械化的玉米品种和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发展前景广阔。玉米品种发展应该在保持高产的前提下,注重特色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原始创新,提高育成玉米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以及耐热性、耐旱性、抗病性、抗倒耐密性、籽粒灌浆和脱水速率,降低推广风险。节本增效、高产优质,依然是玉米产业发展的主题。

近年来,我国种业企业发展较快,已经拥有两家全球前10强的农作物种业企业,但是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从种企数量看,我国持证种企约6400家,其中约82%为销售企业,同质化严重、行业集中度低;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种业产业链研发、生产、推广和销售实施主体不同,条块分割的格局难以促进产业链良性循环;从育种水平看,水稻、小麦两大口粮及一些特有品种在育种技术上有优势,但商业育种能力弱,缺少核心品种。现代种业是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联结科技和资本、打通研发和市场,最佳的组织形式就是企业。做大做强种业,必须做优做强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

种子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1月13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公布了《2022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二)》,其中玉米和大豆两个主要农作物层面,有抗虫耐除草剂玉米BFL4-2、抗虫大豆CAL16、耐除草剂玉米CC-2这3个产品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

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农业部已经下发多个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转基因性状获得安全证书,意味着其安全性上经过了政府主管部门规范的评估,可以按照相应的用途进行种植、生产和食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商业化推广。在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中,获得了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性状,还需要通过回交转育将性状转入传统品种,再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品种审定”,才能进入商业化推广种植阶段

从全球市场分布来看,国际种业集团正通过并购不断提升集中度,种业规模呈上升趋势,种业产业链一体化态势明显。作为农业大国,种子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中国农用种子行业空间次于美国在全球位居第二,中美两国种子需求总量占全球种业 60%。从地区来看,全球种业行业的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和欧洲地区,其中北美和亚洲地区占比最大,分别占比为39.18%和34.23%,欧洲地区占比为14.76%,其他地区占比11.80%。

另外,我国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玉米品质的提高,玉米种子品种的多样化,并且种子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未来,中国的玉米种子市场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趋于稳定,但是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如高科技产业发展、品牌概念的深入推广等。预计未来玉米种子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回应市场需求,以确保市场竞争力。

本报告由中研普华咨询公司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种子贸易协会、中国种子协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行业研究网、全国及海外多种相关报刊杂志以及专业研究机构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

对中国种子及各子行业的发展状况、种子进出口状况、市场供需形势、发展趋势、新品种与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中国种子行业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中国种子行业将面临的挑战、企业的发展策略等。报告还对全球的种子行业发展态势作了详细分析,并对种子行业进行了趋向研判。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3-2027年中国种子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