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芝春:面向未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7月26日,在第八届陕晋川甘(云贵渝宁青新)建筑钢企高峰论坛上,中冶赛迪股份总经理胡芝春就“面向未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做主题发言。
钢铁业发展呈现六大特点
对于钢铁行业目前发展趋势,胡芝春表示,当前我国钢铁工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处于深度调整关键时期,行业面临市场、政策、新技术及格局调整等一系列变化。
(相关资料图)
具体来看,当前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
一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需求下滑,经营和竞争压力长期存在。从国内来看,虽然过去10年间国内钢铁需求有所增长,但从2020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未来下降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从国外来看,过去10年间,海外新建产能快速发展。2014年至今,在东南亚、印度等一些新兴市场,大批钢铁新建项目投产。“据我们统计,2023年—2025年,亚洲地区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的产能超过1亿吨。”胡芝春指出。
二是下游需求结构持续调整,对新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要求提升。随着下游行业的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各领域用钢量、钢材品种和对不同性能钢材的需求发生变化。具体来看,基建、房地产等领域用钢需求下滑,新能源等领域用钢(比如电工钢、热轧卷板及管材)需求增加,国家产业升级拉动了高端制造领域用钢(比如高耐蚀、高耐候、高耐寒等产品)需求。
三是设备现代化、大型化带来的差异逐步缩小。2017年至今,超过3亿吨的炼铁产能和4亿吨的炼钢产能实现了设备更新,也就是说,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武装到了牙齿”,企业竞争正逐渐从“拼硬件”向“拼软件”转变。
四是差异化生产调控政策将逐步完善并进一步实施。比如,2004年至今,我国差异化电价管控范围越来越广,从区分淘汰类等类别,逐步发展到能耗管控,再发展到现在基于环保绩效综合指标的差异化管控。面向未来,国家调控政策会更加精准,基于企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一些调控政策会逐步落地。
五是绿色低碳发展压力持续增加,同时也为转型带来重要机遇。一方面,随着全球净零排放时间的临近、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国内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有望重启等,钢铁产品碳排放成本将逐步增加,同时下游行业低碳发展对低碳排放钢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在重重压力推动下,近年来我国钢铁低碳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快速形成工业化应用,为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并重构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是行业竞争格局持续调整,逐渐形成“橄榄形”格局。头部的“主力军”钢企(中国宝武、鞍钢等以超大规模为主要特点的钢企)将越做越大;中部的专业性钢企(中信特钢、青山控股、敬业集团、建龙等专业化企业)会越做越专,并逐渐延长上下游产业链;满足中低端消费需求的中小型钢企间竞争将愈发激烈,数量将逐渐减少。
如何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基于上述发展趋势,面向未来,钢铁企业应如何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胡芝春认为需关注以下几个要素。
2022年,钢铁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下降,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有一些企业实现了盈利。据统计,领先的几家企业吨钢利润保持在200元~500元之间。取得较好利润的原因,在于其挖掘并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胡芝春指出,西部地区钢企整体盈利水平低于其他区域,东部地区盈利水平较高。其原因是在上一轮结构调整中,大部分东部地区钢企在产品、布局、装备、流程、能源利用、物流、数字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调整,挖掘出了竞争优势。“未来西部钢企要找准发展方向,找到竞争力提升的突破点。一方面,要练好内功,结合自身优势,在物流、能源利用、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实现提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区域资源能源优势,将其与钢铁产业进行叠加,把资源变成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胡芝春进一步表示,在练好内功方面,企业要做好周期性内部指标提升和以成本为核心的系统性优化,将绿色低碳技术、数字化技术作为构建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挖掘区域优势资源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优势、西南地区的水电和钒钛矿优势,打造基于优势资源的流程和产品;基于西部地区下游产业特点,挖掘高附加值细分产品,实现与市场的协同发展;构建基于区域内优势资源的技术、产品和产业联盟,并将产业联盟的培育与政府招商体系协同,推进上下游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