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如何?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市场装机规模超30GW
上海发布两大未来产业发展白皮书
近日,以“科创聚星,赢领未来”为主题的2023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复赛开幕式上,《上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上海扩展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
《上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上海正在以人才、技术、资本、软件等综合优势助力储能赛道发展。目前,上海的新型储能企业覆盖了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不同技术路线。《上海扩展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上海在扩展现实的硬件、软件、内容生成和平台支撑方面优势明显,在光学模组、图像传感器、微型显示等硬件领域优势突出,AR终端持续发布行业引领性创新产品。
【资料图】
据了解,2022年9月,上海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聚焦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五大产业领域16个细分赛道,打造未来产业高地。此次发布的两份白皮书针对未来能源与未来智能两大领域中的细分赛道,内容涉及到剖析上海在该领域发展的优势、特色和主要进展,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上半年上海经济延续恢复态势
上半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为21390.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分产业来看,上半年上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5.12亿元,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5082.60亿元,同比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16272.45亿元,同比增长8.2%。
从消费、投资等方面来看,内部需求正在稳步回升。上半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5%;住宿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60.8%,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56.6%。上半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58.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5.6%。
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状况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发展迅速,新型储能成为推动能源转型重要支撑。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驱动下,我国能源绿色转型 进度加速。
新型储能配置灵活、响应迅速,更加适合新能源储能消纳。根据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主要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 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项目”。新型储能由于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更加匹配,优势逐渐凸显。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分析:
近两年,新型储能政策利好密集发布,企业加码布局,赛道竞逐升温。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我国能源转型不断加快,“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将进入“快车道”,应用前景广阔。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1—6月,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从投资规模来看,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新投运新型储能拉动直接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政策是推动储能产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市场装机规模超30GW
根据国家发改委/电科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市场装机规模超30GW,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1.5亿千瓦。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需求提升、新能源开发消纳规模不断加大,尤其是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集中建设的背景下,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更好,优势逐渐凸显,加快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
本报告对国内外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透彻地分析,对我国行业市场情况、技术现状、供需形势作了详尽研究,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重点企业、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行业投资情况,报告还对新型储能下游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想要了解更多新型储能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