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速讯丨奶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升奶品质量,促进奶品消费
原标题:提升奶品质量,促进奶品消费——(引题)
中国奶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主题)
经济日报记者 常 理
(资料图片)
牛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接近完美的食物,是健康中国和强壮民族的担当。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喝牛奶喝好奶已经成为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奶业紧紧守住食品安全红线底线,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奶品质量稳步提升,奶品消费日渐红火,国产奶正在成为中国老百姓值得信赖的选择。
奶品消费前景广阔
“这款奶我们家喝了很多年,全家人就认这个口感,平时除了直接喝,也可以冲咖啡或做烘焙,非常值得信赖。”在京东超市,一款三元鲜牛奶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得到了超过100万条评价。京东销售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牛奶品类销量和客单价保持稳定增长,乳品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膳食结构持续改善,未来奶产品消费将持续刚性增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发认为。
统计显示,我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由2016年的36.1公斤提升到2021年的42.3公斤,但这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对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乳品仍然是畜产品供给结构和居民膳食结构中的一块短板。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冠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建议,要多饮奶或食用奶制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将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由每天的300克调整为每天300克至500克,建议人们多食用乳及乳制品。
“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是我国奶业发展最大的原动力,‘十四五’时期要抢抓战略机遇,持续深化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奶业振兴发展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满足全国人民对乳品消费的需求。”李德发说。
为了保障中国老百姓喝上好奶,早在2016年1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业创新团队牵头,联合全国奶业优势科研院所及高校、奶业质检及风险评估中心、乳品企业共75家单位,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并协同开展了优质乳产品评价技术、生乳用途分级技术和绿色低碳加工工艺等重点研究,着力推动“国家优质乳工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业创新团队研究员郑楠告诉记者,奶业联盟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制定乳铁蛋白检测方法标准,科学量化了国产与进口乳制品的品质。目前,优质巴氏奶产量从2016年占全国总产量的不足1%提高到2021年的97%。光明乳业、长富乳业、新希望乳业等64家示范企业通过原料奶质量提升、分级利用和绿色低碳加工技术应用,使国产优质巴氏杀菌乳的乳铁蛋白含量从2017年的10.4mg/L,提高到2021年的44.8mg/L,是进口产品的8倍。
“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有着更高的向往。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奶业振兴,实现多产奶、产好奶、喝好奶,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说。
优质奶产自本土奶
在奶品种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在超市中、电商平台上购买到安全放心、营养价值高的奶制品?
“牛奶是好东西,大人小孩每天都得保障。但有时候进了超市,看到货柜上各式各样的牛奶,真是有点眼花缭乱,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卖点和特色,确实难以选择。”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秦悦女士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扰。
“有条件的消费者要尽量选择本土的低温巴氏鲜奶。”郑楠说,因为低温巴氏鲜奶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奶中的天然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具有抵抗细菌等致病原入侵、激活人体内免疫反应、维护机体健康等重要作用。因此,消费者在买奶时除了要关注蛋白质含量是否大于2.8g/100g,脂肪含量是否大于3.1g/100g等基本营养成分之外,应更加关注产品包装上对营养物质的标识,比如优质的巴氏杀菌乳中乳铁蛋白含量≥25mg/L,β-乳球蛋白含量≥2200mg/L。
目前,通过实施“国家优质乳工程”,我国实现了原料鲜活本土化、加工工艺低碳化、奶类产品优质化三方面的技术突破,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绿色低碳、营养鲜活的乳制品。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乳制品营养科普教育活动,让广大消费者“会选奶”“选好奶”。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优质乳工程”要求每一盒乳制品包装上都要明确标识原料奶的质量等级和加工参数,消费者只要拿到这盒乳制品,就能对其质量状况和加工程度一目了然。
国产奶和进口奶到底哪种好?根据奶业联盟建立的优质乳评价体系评估,国产奶与进口奶安全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但是在乳铁蛋白、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等重要活性营养因子方面,国产优质液态奶的品质全面优于进口液态奶。进一步分析发现,进口奶普遍存在运输距离远、保质期长或过度加热等问题,导致品质大幅度下降。
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奶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质量安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21年,我国奶业生产继续增长,规模养殖比例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稳步加快,种业阵型初步形成,乳品质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国产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表示。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奶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尚未破解,优质奶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迫切需要奶业从安全底线向优质发展转型升级。
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提出,要用好“本土”优势,打好“品质”“新鲜”牌,满足差异化市场需求,研发生产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乳制品,避免过度包装,提高国产乳制品竞争力。
郑楠认为,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更高追求,奶业质量安全内涵正从安全向品质扩展,消费者需要优质乳制品,优质乳制品需要优质原料奶,优质原料奶需要规范化养殖技术。本土乳企要建立和完善“原料鲜活本土化、加工工艺低碳化、奶类产品优质化和国民消费理性化”的“四化”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生产出更多优质奶。
刘亚清指出,要系统提升奶业现代化水平,强化消费升级赋能,使扩大乳品消费需求与乳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同时,要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创新构建多模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奶业科技创新中心,驱动奶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有效提升奶业发展综合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