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报丨金融赋能外贸打造新优势
原标题:金融赋能外贸打造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改善、结构调整优化,也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
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规模再上新台阶,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我国外贸仍面临较多困难挑战,金融业应持续优化结算、融资、保险等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巩固拓展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为外贸“引擎”动力强劲做出积极贡献。
(资料图片)
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为进一步便利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使用,更好满足外经贸企业交易结算、投融资、风险管理等市场需求,近日,商务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更好满足企业跨境投融资需求、因企施策增强企业获得感、持续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部署举措,着力解决外经贸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跨境人民币使用规模正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7.92万亿元,同比增长37.3%,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6.76万亿元,同比增长16.6%。与此同时,2022年,人民币收支在我国跨境收支中的占比接近50%,较2016年提升20多个百分点。
“这反映出企业在外贸经营中更多采用本币计价结算,来规避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人民币在跨境使用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有助于降低跨境交易的货币错配风险。
从贸易和金融角度来看,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是一个良性互动的探索。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从贸易角度来看,如果有了跨境人民币的助力,原来部分难以把握的贸易机会,因为给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就有可能落地;从金融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最终仍要落到实体经济和具体的贸易上,现在如果有了跨境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撑,人民币国际化也会推进得更快。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为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完成了5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SDR)定值审查,这是2016年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以来的首次审查。执董会一致决定,维持现有SDR篮子货币构成不变,即仍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构成,人民币权重保持第三位,并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
同时,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2.37%。与2022年10月相比,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15.64%,同时期所有货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3.86%。另外,近期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继续加大,俄罗斯、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开始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也彰显出人民币资产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
应对外汇风险稳外贸
2022年,人民币汇率走出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受美联储加息等影响,人民币对美元4月中旬开始阶段性走低,至5月中旬调整至6.8左右;经过一段时间震荡后,8月中旬人民币汇率再次走贬并跌破“7”关口,10月末跌破7.3关口;时隔不久,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弱化等影响,11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强势反弹,并在12月收复“7”关口。
汇率波动加剧增加了外贸企业的汇兑和运营成本。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处在进出口产业链不同位置,不同企业受汇率升贬值的影响方向不同。对于进口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改善盈利预期,但对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将弱化企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市场份额。反之亦然。不同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对海外市场依赖度存在差异,受到汇率波动影响也不同,海外资产、负债、收入占比越高的企业,其外汇风险敞口越大,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更敏感。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态势加快显现。与此同时,全球货币政策周期频繁转化,导致全球利率、汇率市场剧烈波动,企业资产负债管理和全球化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表示,提高企业外汇风险应对能力,对于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
王有鑫建议,企业应视自身经营和外汇风险敞口情况,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汇率波动风险。一是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优先通过自然对冲减缓汇率风险。通过动态调整债务结构、配比应收应付款项流量、将货款转化为货物等方式,降低融资和资产币种错配。二是对于无法自然对冲的外汇敞口,可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可以选择与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合作,基于实际交易需求,合理运用远期、期货、期权、掉期、交叉货币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降低汇率波动风险。三是在合同中约定汇率补偿机制。可以通过签订保值条款、调价机制、汇率风险共担机制等,降低汇率风险。四是积极采取人民币计价结算方式,直接从源头上规避外汇风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市场主体主动管理汇率风险,开展套期保值操作,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明显增强。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外汇套保比例为24%,较2016年提升11个百分点。值得强调的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仍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22年,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经受住了考验,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更趋均衡,外汇市场韧性增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持续激发外贸主体活力
2022年,国家出台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在外贸领域涉及保通保畅、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外贸新业态发展、支持外贸企业保订单拓市场、不断提升贸易安全和便利化水平等。随着这些政策措施效能持续释放,我国外贸主体活力有效激发。近日发布的《通知》更是从支持外贸企业实际需求的角度来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通知》以安全可控为前提,以高标准国际金融规则和经贸规则为参照,紧紧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横向涵括了各类真实、合规的贸易和投资种类,纵向覆盖了交易结算、跨境收付、投融资活动、财务规划与风险管理等业务全链条,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可以说,《通知》有利于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助力外经贸企业的作用,有利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加速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近年来,相关部门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导向,持续完善跨境贸易、投融资人民币结算等基础性制度,激发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积极性,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同时,为鼓励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引导银行和相关机构结合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特点,为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活力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此外,为支持跨国企业及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经营性融资需求,便利企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人民银行会同外汇局出台了本外币一体化的银行境外贷款政策,并在部分地区开展了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企业从境内、境外融通资金的便利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需要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过程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中国银行海南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少辉表示,特别是在2023年海外需求可能出现走弱、汇率波动、风险加大等因素影响下,外贸企业对金融服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王少辉建议,一是要为广大外贸经营主体,特别是新业态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跨境人民币收付服务;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授信,通过扩大保险覆盖面提供出口信用及融资增信,特别是加大对先进制造、专精特新等外贸企业的支持;三是服务外贸市场主体的汇率避险需求,支持企业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优化外汇衍生品业务管理和服务,降低企业避险保值成本,从整体上全面提升金融机构“一站式”的外贸综合业务能力,为外贸企业跨境资金流动提供高质量服务。(记者 姚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