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工业园区低碳化转型 绿电带来“绿色”红利
原标题:工业园区低碳化转型 绿电带来“绿色”红利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清洁能源资源极为丰富,且具有水、风、光互补的独特优势。一段时间以来,青海依托资源优势,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加大工业园区绿电供应能力,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以绿电优势推进工业生产循环化改造、低碳化转型。
(资料图)
在位于西宁市甘河工业园区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整理碳纤维原丝。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资源禀赋引来绿色产业集聚
近年来,清洁能源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青海新能源装机量年均增速32%。截至2022年底,青海电网清洁能源装机3933万千瓦、占比90.9%。青海电网已成为全国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域电网之一。
作为建设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重要区域,青海也是国家电网确定建设的“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政策利好吸引来多家光伏、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聚高原。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绿色产业发展园内,深蓝色的光伏板在太阳照射下熠熠生辉、风力发电机叶片运转不停。
“以前这里是四季不长草的荒滩,风沙肆虐,难见蓝天。”村民吾金多杰出生于共和县下合乐寺村,这里被当地群众称为“塔拉滩”。由于常年风沙肆虐,草场遭侵蚀,大面积退化为荒漠和半荒漠化土地。
近年来,借着太阳能资源优势,当地政府在塔拉滩规划面积为609平方公里光伏产业园区。短短几年内,这里就建起100多座光伏电站,太阳能光伏板覆盖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
“自从装上光伏板,家乡的风沙明显减小,植被覆盖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吾金多杰感慨道。
监测数据显示,与光伏园区建设前的平均值相比,目前塔拉滩风速降低了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也恢复到80%以上。
坐落于西宁市东川工业园区的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多晶硅行业的首批准入者,也是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形成年产9万吨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
据介绍,其依托青海的清洁能源供应优势,用清洁能源生产多晶硅,有效减少了光伏产业碳排量,现已成为全国绿色能源占比较高的多晶硅制造企业之一。
“目前,我们利用清洁能源,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270万吨;而我们生产的多晶硅产品又可以制成35GW的光伏组件,每年可产出500亿度绿电。”公司负责人表示。
记者采访了解到,依托新能源产业聚集优势,西宁市正加快推进单晶硅、高纯晶硅、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重大产业项目,光伏制造、锂电储能、新材料和特色化工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青海的清洁能源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西宁市委常委、副市长南海晏说,西宁市将发挥绿电优势,加快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争取在“双碳”目标实现上先行先试、走在前列。
零碳产业园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目前,青海省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省能源消耗量比重已超过70%。因此,如何有效管控、降低工业园区碳排量,是青海探索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今年1月,位于青海省海东市的青海零碳产业园首个绿电工程正式投运,该工程为国网青海电力公司负责建设的110千伏古驿输变电工程。投运后,预计每年为园区输送7亿至10亿千瓦时绿色电能,将进一步提高园区供电质量,为园区全绿电供应体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该产业园规划总面积约22.09平方公里,园区规划形成锂电池产业集群、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绿色畜牧产业集群三大主导产业。园区以100%绿电供应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为支撑,成为具有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特色的“零碳”产业示范区。
作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年轻”的工业园区,南川工业园区面积仅31.38平方公里,却聚集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截至“十四五”末,园区用电负荷预计将达到500万千瓦。因此,该园区是全省最大的新增电力负荷聚集地区之一,也是西宁市能耗双控、“双碳”工作的主战场之一。
在园区的一间机房内,国网西宁供电公司数据管理业务负责人朱晓明坐在电脑前,正利用“绿电态势感知分析平台”进行后台数据分析。
“绿电态势感知分析平台”通过构建绿电溯源分析模型,每天可对96个断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更高的数据精度可以帮助园区实现绿电消纳情况的精准分析。
“平台入驻几个月以来,给园区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园区相关负责人祁财兴告诉记者,以前,园区只能通过各发电厂提供的电能数据倒推园区企业的绿电使用情况,数据通常不太精准。而现在可以借助平台,动态分析绿电生产、传输、消纳的全过程数据,从而得以更精准地帮助企业降低碳排放,推进园区绿色转型。
“我们将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加快‘绿电特区’和零碳产业园建设步伐,实现园区全天候、全时域绿电供应。”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周有德说。
“腾笼换鸟”实现园区绿色转型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宁经济发展多依靠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而这些产业主要特点是高耗能、高碳排、低附加值,这也是当地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痛点。
近年来,西宁市加大产业更迭与升级,通过“腾笼换鸟”逐步淘汰“傻大黑粗”落后产业,在引进低碳排、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的同时,也让企业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日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西宁市甘河工业园区荣获“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称号。
成立于2002年的甘河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5.28平方公里,是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首批地毯工业园区试点及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1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亿元。
“我们园区主要以有色金属及特色化工产业为主,必须加大产业升级力度和结构优化,积极培育绿色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园区管委会主任祁延鹏介绍。
在引进绿色产业的同时,园区大力实施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等节能减排改造工程,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逐步降低。
坐落于该园区的黄河鑫业有限公司,近日也传来好消息,2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2022年度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公司榜上有名。
年产电解铝55万吨的黄河鑫业,年耗电量约78亿千瓦时,相当于185万户普通家庭1年用电量。据介绍,公司累计投入4.06亿元推进56项重点节能环保项目实施,制定阶梯电价节能降耗专项行动方案,节能型电解槽占比达到90%。
锚定绿色园区建设,甘河工业园区围绕合金材料、光伏、新型建材、碳纤维等产业,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着力构建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技术含量的绿色产业体系。截至2022年底,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2.7亿元,循环经济工业产值比重达到89%。
“我们将加大各工业园区绿电供应力度,向零碳产业园目标迈进。为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西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尉宝山介绍,随着“双碳”工作的持续推进,西宁绿电优势将愈发明显,企业将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红利。(记者 周盛盛 西宁报道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