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贯西东

原标题:绿电贯西东

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粮南运、东数西算一系列跨区域资源配置的实施,让电力、水力、天然气、粮食、算力等资源在区域间流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版即日起推出“关注资源大动脉”系列报道,聚焦一系列跨区域资源配置的新成就、新进展、新变化。

用塞上的风和光,点亮“三湘”的灯和景。6月11日,国家电网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作为“沙戈荒”地区首条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该工程投产后每年可从宁夏向湖南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有力促进了新能源开发外送和大范围优化配置,开启“沙戈荒”能源开发利用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西电东送工程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尤其是特高压输电全面发展后,在优化东中部能源电力结构和保障电力供应、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西电东送工程不仅承担着能源保供的重任,更承载起“双碳”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充分发挥特高压输电优势,高质量地推进西电东送,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三大通道渐成

在中国地图上,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在分界线两端,能源分布西高东低、差距巨大。80%以上的能源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70%以上的能源消费却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远距离利用好、发挥好西部能源资源优势,是决定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成败的关键。

为改变不均衡的能源布局,2000年,国家正式提出实施西电东送战略。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西电东送全面启动。2004年贵广直流输电工程投产,南部通道建设取得新成果,提前一年实现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目标。自2003年开始,中部通道的三峡水电工程通过±500千伏龙政直流开始向华东送电。2006年起,陕北的神木、府谷火电厂向华北送电,北部通道的送端开始向西北能源基地扩围。

西电东送战略实施的第二个10年,以特高压输电为标志的西电东送规模成倍增长,全面支撑西部能源基地建设、满足东中部用电需求。随着2009年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2010年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投入运行,我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范围和水平大幅提升。

2014年,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提出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以特高压输电为主的西电东送开始承载新的历史使命,有力促进大气污染防治。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全部建成,东中部新增跨区输电能力达8000万千瓦,相当于每年可使东中部地区减少燃煤消耗1.8亿吨。2018年,为深入推进能源转型、扩大有效投资,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国家电网提出的“五交五直”特高压工程被纳入国家电力规划。2021年,国家能源局提出,为配套综合能源基地,“十四五”期间将规划建设“三交九直”12条特高压通道,实现将西部清洁能源送到东部负荷中心。

如今,西电东送工程已经形成南、中、北三条大通道。北通道主要由新疆、内蒙古、陕西、宁夏等省区向华北、华东等地输电。中通道主要由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向华中、华东等地输电。南通道则主要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

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西电东送工程72项,输电能力达到3.2亿千瓦,北部、中部和南部通道分别达到0.9亿、1.7亿、0.6亿千瓦;国家电网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6亿千瓦,累计建成33项特高压工程。

综合效益显著

西电东送支撑发挥大电网优势,保障了全国能源转型中的电力供应安全。

华中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源电力需求强劲,“十四五”期间预计用电负荷年均增长超6%,但一次能源资源相对匮乏,且用电负荷峰谷差大,电网调节能力面临挑战,对电力保供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2月,我国首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工程——金沙江上游送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新风表示,金上至湖北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向华中输送来自川藏高原的清洁电能近400亿千瓦时,相当于湖北省全年用电量的六分之一。在有效满足华中特别是湖北用电负荷增长的同时,还将大大提升我国华中电网的保供电能力。

依托特高压等西电东送工程建成的输电通道促进了全国联网进程,现已构成全国电网的骨干网架,也成为跨省跨区重要的联络通道,为更大范围消纳新能源、余缺互济、调峰错峰、互为备用、紧急电力支援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极端气象灾害下的电网运行安全。

随着西电东送输电规模不断扩大,东中部地区外来电比重逐步提高,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输煤、局部自求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对比各地2000年和2022年的外来电量比重,上海、河北、浙江、江苏从基本就地平衡转变为外来电占到当地用电量的43%、40%、15%和17%。

大气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西电东送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尤其通过特高压输电工程参与东中部雾霾治理,改善了东中部空气质量。通过大力发展西电东送特高压输电工程,提高了西部北部清洁能源开发外送规模,降低了东中部煤炭消费增量,缓解了煤炭运输压力,减轻了东中部地区电力行业的减排压力,为其他行业减排治污腾出了时间和空间。基于国网能源院能源电力规划实验室分析工具测算,预计到2025年、2035年,国家电网经营区西电东送年送电将超过1.6万亿千瓦时、2万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东中部煤炭消耗约6.6亿吨、8.0亿吨,可显著改善受端地区的空气质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西电东送将经济、可靠、清洁、优质的电力源源不断地送往东中部地区,有力地支撑了东部率先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目前每年可节省用能成本600多亿元。同时,带动了西部地区能源、运输、制造等行业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创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3月,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陇东送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及玉门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据估算,两项工程可带动投资超7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2.4万个,带动当地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发展,推动甘肃新能源开发与消纳,促进陇东革命老区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行舟表示,该工程为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特高压+风光火储”一体化送出解决方案,为甘肃、山东两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火电转向绿电

腾格里沙漠腹地,连绵的黄沙之上,上百万块光伏板迎着太阳吸取能量。光伏板下,草方格固定的沙地上孕育出了绿苗。沙漠实验大棚内,西红柿、辣椒、西瓜等结出了累累硕果。

近日,全国首批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国家能源集团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探索出“新能源建设+沙戈荒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新路径,标志着我国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效。

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以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主,配置建设相应火电调峰机组,新能源总装机规模1300万千瓦,该项目也是我国第一条以开发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宁电入湘”工程的重点配套项目。宁夏—湖南特高压工程投运后,输送的绿电占比将超过50%。

宁夏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宁夏利用“省间互济”的方式将“风光火”通过特高压工程联合外送,新能源电力外送规模逐年增长,实现了由输火电向输绿电的转变。

新时代新征程下,我国加快推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全面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30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55亿千瓦。届时西电东送含绿量将更足。

大江大河上,绿电的力量同样在不断积蓄。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2022年12月建成投产后,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联合调度,形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走廊上6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7169.5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年均生产清洁电能约3000亿千瓦时,这些电能通过向家坝—上海、溪洛渡—浙江、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等工程源源不断外送,可有效缓解华中、华东地区及川、滇、粤等省份的用电紧张。在节能减排方面,每年可节约标煤约90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亿吨。

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表示,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加速了西部地区清洁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加快了全国能源转型进程,有力推动了西部大型梯级水电站、大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基地的集约化开发与规模化外送。

初步测算,预计到2035年,全国西电东送输电能力将超过5亿千瓦,支撑清洁能源装机6亿千瓦左右,清洁能源电量占比有望超过六成,对非化石能源占比的贡献率突破25%,将有力推动落实各项能源转型承诺,服务“双碳”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关键词: